大连理工研究生遗书引发深思:疫情影响就业的宣传是不是太过了?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一位化工专业研三学生的遗书火爆全网,各大平台纷纷关注,很多网友也转发并给予了自己的评论,其温柔的文字、充满善意甚至有一些幽默和俏皮的表达,令无数网友尤其是大学生们感到动容、甚至泪流满面。

在这位同学的遗书中其实可以看出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尤其是研究生的毕业机制以及导师的水平问题。不过,这里笔者想谈一下另一个问题,也是目前最困扰大学生的问题之一,对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是如此,那就是疫情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

在这封遗书的前后部分,该同学多次谈到对就业的担忧。一开始说到自己本来就是为了逃避找工作而考的研究生,临近毕业了又碰到了疫情;内容最后又提到疫情期间找工作本来就很难,就不给国家添麻烦了。可见,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给这名同学增添了不小的心里负担,甚至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我们对疫情影响就业的宣传和渲染是否过重?

今年以来,疫情无疑是最大的热点,任何行业和职业身份都无法回避这一话题及其影响,人们动辄把疫情挂在嘴上,成为了所有负面情绪和悲观预期的解释,其中对就业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更是一大突出现象。

各类媒体都在报道今年的企业关门倒闭现象、失业率以及校招岗位的锐减,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的确是事实,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的报道和渲染是否太过了,无形中加剧了大学生的心里负担和悲观预期?

其实,笔者从一些年轻朋友以及老同事的孩子那里,包括各大招聘网站可以了解到,一方面某些类型的就业岗位招聘信息还是很多的,比如咨询、营销、销售类,尤其是跟线上结合的线上教育、培训、留学等新兴业态岗位,还是十分火爆的,对学历的要求也并不低,并不是传统上像置业顾问那样大专即可或不限学历,而往往都要求本科甚至一本,或有相关从业经验对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很高。

另一方面,公务员、事业编、开发区、国企等体制内岗位受政策要求也是不减反增。为了维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国家还是下足了功夫、出台了不少政策的。此外,还可以考研考博、应聘科研助理、军队文职、大学生入伍等。尽管大学生毕业前景确实更加迷茫,就业难度也提高了,但还是可以合理规划,保持积极心态,充分利用好各类渠道的。

二、化工硕士研究生,未来就业真的很难吗?

尽管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很大,但也是有专业区分的,一是像计算机互联网等应用性强又处于风口浪尖的行业,影响相对比较小;二是那些理论性研究性强的“天坑”专业,需要较高的学历,本身学的人就相对偏少,未来就业也主要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其实不太受疫情的影响,只要坚持完成学业。

然而,从这名同学的告别信中,我们会感到非常痛心疾首的是,他似乎对自己未来的择业方向没有定位准确。一是称当初考研只是为了逃避找工作,既然选择了化工专业,估计本科也是跟化学有关的,不然很少有人愿意跨到这个专业来读研;二是后来又表示在准备考公务员,然而对于一位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笔者个人认为考公务员并非理想的选择,对口的岗位也不会很多。

一方面,尽管人们一直把“生化环材”称为四大“天坑”专业,但化学工程一定程度上是理论和应用兼顾的。重工业、食品、包装品、化妆品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化工的应用,何况大连理工是一所985高校,化工专业也十分出色,硕士毕业后就业应该不会很难。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走学术研究道路,继续读博士,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可以直接单招博士并给予编制、补贴等待遇。尽管一时的科研和毕业遇到了麻烦,但作为一所985高校化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未来发展前途还是很明朗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总之,种种因素累加在一起,导致这位温和、善良的同学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导师的错误引导和负面影响看起来是最重要的原因,但也不可忽视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前途持悲观的态度。其实,当前特殊时期,不论是高校还是大众媒体,应该传递一些更加积极和正能量的讯息,并提出更多的解决办法,一味地渲染危机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只会使那些本来就脆弱、敏感的人们更加失去勇气,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