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雷锋”广西支教10年,却因媒体关注而苦恼:我不想感动中国

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都是为推动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且造成了较大积极影响的先进人物。他们在接受全国人民的尊敬的同时,也将作为一个榜样,继续引领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一般来说这个奖项只考虑颁发给中国人,但是在2006年却有一个德国人,被提名参选当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凭什么一个外国人有资格被提名?他做了什么事足以感动中国?

这个外国人叫做卢安克,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卢安克年轻时做过帆船厂工人、帆船教练,也当过兵,后来还进入汉堡美术学院攻读工业设计系。

1990年的夏天,22岁的卢安克开始了他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不曾想这一来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起初卢安克在东南大学和中国学生一起生活,机缘巧合之下前往了广西的农学院。地处西南的广西,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比不上东南沿海地区,相应的教育水平也跟不上来。年轻的父母为了赚钱养家,不得不将孩子和老人留在农村,自己前往大城市打工。在大山深处,卢安克看到了许多留守儿童,这也让他萌生了想要办教育的念头。

1997年1月,卢安克想在一个村子里开办青年学习班,但并未成功。同年8月,卢安克进入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当德文老师,但申请不到就业证的他被公安局罚了3000元,这也使得他被迫返回德国。德国人的严谨和执着是公认的,第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这个德国小伙放弃在广西办教育的念头。卢安克试图申请成为共青团的志愿者,这样他就可以凭借志愿者的身份回到山里。但当时的人并不清楚他的动机是什么,本能的警惕性让卢安克的计划再次落空。

1999年3月,卢安克返回中国,着手翻译教育书《适合儿童的成长》。为了能够获得在中国教学的合法资格,卢安克注册成立了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南宁办事处,而这个办事处的首席代表自然是他。当年9月,卢安克终于如愿以偿地可以给孩子们上课里,在阳朔中学一口气带了四个初中班。但是在教了3个月之后,他就被学校开除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为他的教育方法并不符合应试教育下中国家长的需要,相比于他的教育理念,家长们心中唯一的权重就是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提不上来,家长们对卢安克的意见越来越大,学校迫于压力只能跟他说再见。

“这是个什么烂仔,把头发染成这颜色!”

从没见过外国人的村民们第一次见到金发碧眼的卢安克,除了好奇还有防备。但卢安克早已经习惯了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只顾做好自己的事情。在东兰县的隘洞初中当老师时,卢安克去了许多学生的家里访问。“五一长假,整个星期我都在山里走,每天大概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每天晚上在不同村里我学生的家里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地的房子极具特色,上面住人下面住牲口,由于没有多余的床,他只能和自己的学生挤一张床。对于这些外部条件的艰苦,卢安克并不放在心上,让他陷入沉思的是,这里有50%的小孩无法上初中。包括他带的班里,也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少几个学生,前一天还在上课的学生第二天就突然不来了,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更是少得可怜。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卢安克说出了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

我的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中考,如果中考每门课不能超过90分就上不了高中。我试过填写2001年的中考英文试卷,我估计自己连80分都得不到。老师的工资要看学生的成绩,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工资,只管有希望升学的学生。普通班是没有学生能考上高中的,他们对高中已经放弃了。虽然人还在学校,可学生自己也不清楚再学下去是为了什么。学校里的生活跟他们在家里的生活是分开的,家长的意思则是:如果考不上大学,上学是没有什么用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卢安克渐渐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怀疑,在他的认知里,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受教育者本身,是为了孩子的天性。然而他在中国看到的教育,却“只是为了满足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

“要不我还是回家放牛吧!”

虽然有些失望,但上学的孩子们越来越少也是一个事实,暂时还留在学校的孩子常有人对卢安克说:“要不我还是回家放牛吧!”眼见孩子们都要回乡放牛了,卢安克心一横就把自己的办事处搬到了林广屯广拉队。他租了学生家一间没人住的泥瓦房,这就是他办事处的新地址了。租金10块钱一个月,严谨的卢安克还签了两年的租赁合同,一次性付了240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卢安克认为“教育跟老师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跟生活本身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他向自己的学生们宣布:从2002年6月开始,教他们不能上学的兄弟姐妹们。林广屯的广拉队是个人口只有150人的自然村,一听说卢安克要跑到那个地方去,首先不乐意的是县里的领导,所以他是瞒着领导们偷偷过去的。和老乡们交道打多了后,卢安克也学聪明了,开课之前就和学生家长们约法三章:

小孩不能拿到任何毕业证书;

老师不接受任何费用,管饭就行;

小孩无法获得任何经济上的好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县城里的老师和学生在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努力的时候,卢安克却带着这一群不会获得文凭的留守儿童在村里研究修路架桥。他给孩子们的只是一个大的目标,具体怎么实现,他希望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现这些计划的过程中,卢安克趁机带孩子们画图、做模型、搞实验,他远在德国的双胞胎哥哥得知后还特地资助了410欧元,这又要求孩子们制定预算计划,如何将这些钱分配到项目的具体环节当中。

卢安克教给孩子们的,是在县城上学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我的学生,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她们的生活才能改变。”

被媒体关注

每隔10天,卢安克就会花2天的时间泡在县城里的网吧,更新自己的网页和邮箱。他希望自己的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帮助中国发展教育,但是找他的人既没有政府官员也没有相关专家,全部都是对他个人感兴趣的媒体。特别是在被央视采访过后,慕名而来想采访他的媒体也越来越多,他的博客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浏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知道他的事迹后,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白求恩”,“洋雷锋”的称号也是这么来的。但是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卢安克却并不满意。“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在农村生活的外国人,这有什么用?从没有媒体想报道我教育研究的东西。”2010年5月20日,不厌其烦的卢安克宣布关闭自己的博客,他在声明中这样写道:

社会对我的关注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我承担不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和压力,也就不敢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情。所以,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请你们理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随后卢安克又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工作中,为了避免媒体纠缠,他无奈地表示:“大家可以帮助我的是不要来板烈打扰我的工作”,甚至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都让他惊吓不已。

结语

卢安克,一个德国人,以一己之力,默默地做着中国教育最需要但很少有人愿意做的事。他不求名、不图利,把自己的根扎在中国的偏远山村里,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令我们汗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庞大国家,我们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基层教育力量的薄弱也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改变的。但卢安克的出现,却为我们日后发展基层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对广西山里的那些孩子们而言,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因为卢安克的到来,发生了改变。虽然无法给予他们一个文凭,但卢安克传递给他们的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也必然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有所裨益。

谢谢你,卢安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