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为什么会差人一截?

文|爸妈盒子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国际不打小孩日。

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骂,提拎甩褂。咱们这辈人小时候可没少挨父母的揍,但现在也都结结实实长大了。

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却经常会听说,谁家孩子挨了打,当天就上了天台,谁家孩子挨了骂,隔天又要离家出走,人们也总提倡不打不骂的新教育。

好像现在的新生代孩子,总是比咱们以前“玻璃心”,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

中国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跟老一辈人当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完全崭新的模式。

以前的孩子几乎都在集体中长大,各家各户的孩子们都在大院里,平时父母工作忙,孩子们走街串巷,四处蹭个饭都很正常,大家互相之间都很熟悉。

谁家孩子今天闯了祸,挨了打,谁家孩子又挨了骂,这些事情大家都能很快知道,也觉得很正常。

孩子们若是觉得在家长那受了委屈,互相之间还能安慰,倾诉。在以前那个年代,家长对孩子的棍棒管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老传统,尽管孩子可能心里觉得委屈,也很快就看开了。

但是在现在这个年代,孩子们都是在独套的公寓里长大的,很多孩子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参与到同龄人社交中,回到家后面对的只有亲近的家长们。

不管家长以何种方式管教自家孩子,孩子之间不会像以前那样知根知底。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加上现在的教育模式也越加科学,孩子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大人更平等,他们有很多渠道去接受新的家庭观念,思想上更先进了。

不少孩子从小就能明显感觉到,自己被父母打骂,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现象。

孩子们受到打骂后,身边缺乏能够谈心的小伙伴,独生子女更是如此,他们只能自己躲在房间里消化,越想越委屈,有的孩子也因此想不开,做出了危险的举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很多年轻的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一位网友的话令我印象深刻:

殴打他人是侵犯,殴打动物是虐待,为什么我们把殴打孩子称作教育呢?

经常遭受打骂的孩子,长大后比人差一截

中国传统家庭中总有这样的说法“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古人经常会使用打骂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但这样的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动辄打骂孩子,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经常遭受打骂,抑制头脑发育

从生理角度上来说,孩子动不动就遭到父母的打骂,会影响智商发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到9岁的孩子做了为期四年的跟踪研究,最后发现,从未遭受过家长打骂和体罚的孩子,智商平均值高于经常挨打的孩子。

研究发现,长期遭受打骂、体罚,会使孩子负责控制情绪的大脑右半球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而右半球同时也负责空间知觉、艺术欣赏等。

当孩子在思考时,左右脑是协同运作的,如果一边大脑的发展受到制约,另一侧也会受到牵连,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的情绪下,孩子的智力很可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

孩子的很多行为、思维方式都会受到父母亲的直接影响。儿童成长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会因为父母的经常打骂而加剧。

有些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当他们因为犯错被父母严厉打骂后,假如他们遇到了其他同龄人犯错,或者心情不好,需要发泄时,他们很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去伤害他人和小动物。

这种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小时候经常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后代,也有很大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去管教自己的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另外,从小经常遭受打骂的孩子在亲密关系中也容易显示出较强的攻击性,他们把自己不耐烦、暴躁易怒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对陌生人和关系较浅的朋友却彬彬有礼。

适应社会的能力削弱

经常遭受打骂的孩子,性格塑造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就经常在父母的打骂中度过的孩子,他们在面对一段崭新的人际关系时,往往会表现得很消极。

儿童长期遭到父母的暴力对待,会让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发生改变,让他们失去原有的安全感,在面对陌生的环境时更充满焦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小遭受来自父母的暴力对待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也会缺乏正确的相处技巧,他们往往会使用暴力、捉弄等手段去博得他人的关注。

另外,现在每个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方式相差很大,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已经接受了新式的教育方式,从来没打骂过孩子,跟孩子的沟通就像朋友一样平等、和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些从小遭受打骂的孩子在学校里与各式各样的同龄人接触,难免会发现自己家庭跟别人家庭的差距,从而产生嫉妒或自卑的心理,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

难以正确控制情绪

人们总是把“棍棒教育”挂在嘴上,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都只有“棍棒”,真正的“教育”成分并不多。孩子感受到的更多都是来自父母的情绪发泄。

曾经听过一位宝妈的自述,她给低年级的女儿辅导作业,发现孩子怎么也做不对,一怒之下拿起尺子对着孩子一顿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次之后,孩子每次遇到做不出来的题目,都会急得满头大汗,甚至哇哇大哭,根本静不下来仔细思考。

这位宝妈非常后悔,孩子只是没有掌握好知识的用法,因为自己的一次情绪失控,导致女儿受到了惊吓,每次遇到不会的题目孩子总是非常恐慌,既不懂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也害怕妈妈随时会爆发。

孩子光是面对自己的情绪,就已经失控了,完全没有多余的精力来专注于作业和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种情况在家长辅导孩子写做作业时非常常见,家长越是情绪失控,为孩子的作业发狂,孩子越是写不出正确答案,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家长的暴力打骂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完成不了作业,更重要的是家长没有起到一个好的模板作用,孩子始终不知道怎样去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不会正确发泄情绪的孩子,最后都难免会走向两种极端:一是伤害他人,二是伤害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家长的暴力打骂,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生的,在智力、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方面,这些孩子很可能会落后于在温馨、轻松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

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一点也不能打吗?

如果说孩子一点也不能打,凡事只靠一张嘴来教育,或许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又有些难以实现了,毕竟有些孩子皮起来真是让父母一个头两个大。

棍棒教育其实也可以使用,但是如何发挥棍棒的“教育”功能,就是每个父母都要谨慎思考的事情了。

首先,家长一定要重视“家规”的重要性。

孩子不听话,或者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很大的可能是没有规矩意识,或者一家人对规矩内容的不一致。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天天都在玩手机看电视,于是每次看到孩子在玩,就马上赶孩子去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孩子的角度里,家长这样的行为完全是一种“专政”,每天能不能看电视玩手机,能看多久,全看家长心情来。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心里会有怨气,不服管教。

家长在跟孩子商量的基础上,对生活中这些容易起冲突的大事小事做好计划和规定,并且提前说好如果违反规定会有什么后果,让孩子明确犯下什么类型的错误会导致他们收到严厉的惩罚。

如果生活中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孩子对大人的命令接受程度会大大提高,变成一个会讲道理的孩子。

其次,棍棒教育不等同于发泄。

这点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注意过的,家长们抄起手边的道具,对孩子一通暴打,同时嘴里还念念有词:“我让你不听话!我让你不听话!”

这种“棍棒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只知道自己这样做惹父母不高兴,然而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错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种典型的发泄式打骂或许一时间真的能让孩子收敛,可他们心里有一万个问号不能解决。

或许以后终有一天他们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大多数孩子回想起来,只觉得“不至于”,明明也是可以通过头口教育来解决的事。

如果孩子真的闯下了严重的过错,家长一定要控制好情绪,先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被打,告诉孩子事情的严重性,以教育为主、棍棒为辅。

最后,与孩子沟通要平等。

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很容易会忽略掉孩子的表达的欲望和内容,甚至有些家长不愿意倾听孩子说的话,总觉得孩子是狡辩,是顶嘴。

现在的孩子跟以前已经大不相同,他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很强的表达欲,尤其是三口之家,孩子追求能与父母在同等高度沟通的平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家长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的错误,切忌想当然,尤其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误时,一定是有客观原因的。

家长要试着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而不是想当然地批评甚至打骂孩子,还堵住孩子的嘴不让他们解释。

现在的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孩子的生活和受教育的方式也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80后、90后年轻的父母更是新式育儿的排头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两代人接受的都是老一辈的教育,而自己又要面对生活在崭新世界的新生代子女,作为科学育儿的排头兵,年轻的宝爸宝妈们可要保有一颗善于学习的心啊!

今日互动话题:你平时会经常打骂孩子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孩子 父母 教育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