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一词彻底火了,焦虑中产的教育争夺战到底有多惨烈?

鸡娃,一个令无数父母孩子闻者伤心见者流泪的新词。

随着电视剧《小舍得》的热播,国内的家庭教育又一次引来热议,也将鸡娃这个词成功推向大众。

所谓的鸡娃,其实是指家长们不断给自己的孩子“打鸡血”,激励孩子们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各种技能,尽力培养孩子成才。

电视剧中蒋欣所扮演的望子成龙的田雨岚,就是一位典型的鸡娃母亲。为了让儿子获得更好的成绩,她逼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参加奥数班。

田雨岚对儿子张口是成绩下滑、闭口是我为你好,一套组合拳下来把孩子弄得晕头转向。同时她又很享受鸡娃带来的成功感,家庭聚会让孩子表演背诵圆周率,并沾沾自喜。

鸡娃或许听起来很新潮,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并不陌生,甚至他们早就或多或少地加入到了鸡娃大军中,毕竟中国式“虎妈”“狼爸”早已威名远扬,这次不过换了个叫法,本质上还是激励孩子们不断学习上进而已。

鸡娃之风愈演愈烈,目前已经细分出不少类别。

和鸡娃相对应的是任由孩子自然成长的散养。

“家鸡”,指的是父母自己在家中辅导孩子;“班鸡”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报名各类学习班辅导班;“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牛蛙”又能细分出小的类别,例如数学比较好的叫“奥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素鸡”则指的是鸡血级别的素质教育,例如钢琴、围棋、画画等,甚至还有马术、击剑、花样滑冰、冰球等“贵族”课程。

听来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不知道的还以为误入生鲜市场。

01

鸡娃传统源远流长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历史上鸡娃的故事不胜枚举。

在古代,即使是皇室家庭,鸡起娃来也毫不手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如清代的皇子们,虚岁六岁便入学读书,卯入申出,从早上五点学习到下午三点。不仅要熟读儒家经典,还要学习蒙古语、满文及骑射、书画等。

学习的时候规矩严格,要正襟危坐,夏天天热不能打扇子,且一年到头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这几天放假,一共5天,除夕也不放假。除此之外,还要应对皇帝的临时抽查,对答不能如流便受到斥责。

听起来简直比现在高考生还要惨,怪不得清人徐冀曾感叹,“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民间也是如此,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孟母仉氏为了让孟子不被周边人打扰好好读书,不惜折腾从田间地头举家搬迁到市井商区,最后再搬到学堂附近,和现在家长们辛辛苦苦买学区房创造个好环境也没啥区别。

圣贤如孔子也会偶尔鸡娃。

孔子对儿子孔鲤要求非常严格,曾两次在庭院询问孔鲤的学习情况,问他是否学了《诗》和《礼》,在得知孔鲤并未学习之后,当场训诫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鲤只好退步回房学习。这便是“过庭训”的典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孔子这招突然提问,是不是像极了小时候父母们突然抽查作业,听到便心头一紧。

02

鸡娃背后焦虑的家长

鸡娃传统一脉相承,却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爆发出巨大的社会矛盾。家长们怨声载道,一边抱怨着付出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一边又跃跃欲试投身于此。孩子们叫苦不迭却又毫无办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当然能理解每个人的无奈,只是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裹挟之下,大家都没有更好的选择。

鸡娃们的父母大部分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且收入较高的人群,他们通过年轻时候的学习和奋斗换来了现在的舒适生活。但他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发现社会环境已经比过去激烈数倍,阶级逐渐固化,想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容易。

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0这十年间,每年的高校毕业人数从575.4万飙升至创纪录的874万。人才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孩子们一出生就注定要参与这场惨烈的社会游戏,鸡娃父母们也只能咬牙全力以赴地支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遍地开花的培训机构辅导机构更是助长了父母们的焦虑情绪。一出门,便被铺天盖地的教辅机构广告所包围。公交站牌、地铁口入口、小区电梯,这些广告夸张地渲染着学习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时刻提醒家长,再不努力孩子们便要被同龄人甩在起跑线上。有几个家长听完之后不是胆战心惊危机意识飙升呢?

父母们一旦加入鸡娃大军,便很难从中脱身。并且会加重这种焦虑氛围,并最终影响到其他的佛系父母。就这样,一个接一个,鸡娃父母们终于掉进这个焦虑陷阱,没有一个人能够独善其身。

03

鸡娃利弊探讨鸡娃有用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答案是肯定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家长将这种教育方式奉为圭臬。随便走进一家书店的教育专区,都能看到不少鸡娃教育成功的案例,这些封面印着名牌高校照片的书籍,事无巨细地向焦虑的父母们传授着成功经验。

这一代的孩子们在各种辅导培训中早已练就了一副金刚之躯,和二十年前的孩子们比起来,他们好像确实要更优秀一些。

他们多才多艺,各种乐器手到擒来,体育活动也毫不逊色,他们操着流利而不带口音的英语,小小年纪就出席各种活动和比赛,自信大方地表达自我,毫不怯场。这些技能使得他们在参加各类顶尖学校面试的时候如鱼得水,在同龄人中迅速脱颖而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鸡娃教育也并非一劳永逸,根据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鸡娃教育的优势仅仅只能持续到四年级左右,而且孩子们的行为模式将会永久地受到影响。某些孩子注重成功的行为模式,容易在日后和其他人产生冲突。

鸡娃教育成果维持时间短不说,家长们往往只关注学习成绩和表现,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孩子们过早地承受学习压力,各种心理问题悄然滋生。

前段时间社会新闻上的那位广州父亲,辞去高管职位全职带娃,事无巨细地细心教导,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他的孩子很优秀,高中时候就拿20万一年的奖学金,毕业后更是以接近满分的托福成绩申请到素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然而不久之后便选择自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样的结果令人痛心,也应该引起更多鸡娃家长们的警惕。如此追求完美的鸡娃教育真的是必要的吗?孩子们真的能承受住这样巨大的压力吗?

其实最直接的影响,是鸡娃们失去了纯粹的童年。想想看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吧,我们有大把时间和同龄人玩耍,可以跳皮筋、拍画片、捉迷藏,守着电视上的动画片看得目不转睛。

而鸡娃们童年时间往往用来在各大辅导机构不停穿梭,这很难说不是一种遗憾。

鸡娃本身是大环境下被逼无奈的选择,更难的是如何把握鸡娃尺度,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身心也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社会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势必会有更多的家长面临鸡娃教育的选择,不知道你会怎么做呢?

标签: 教育 孔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