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卷之中没人能独善其身

从北大毕业的李雪琴口中听到了对考研党打击最大的一句话:我跟你说我同学们在干啥,我同学们在今日头条加班,在西瓜视频加班!

起因是李雪琴在西瓜视频《2021有一说一》节目里,与一些努力考研出国提升自己的陌生人对谈,一位四十岁决定考研的大哥问她:一般我们认为北大毕业的学生出来肯定是成为企业家,但你现在做的事情似乎偏离了这个轨道,你这算不算浪费了国家高等教育的资源?

这句话里浪漫的想像过多,李雪琴听完忍不住缩着脖子偷笑了一下。

他们聊天的场景是中关村的一家付费自习室,进门处的墙上密密麻麻贴着心愿便利贴:考研、考公、考证,怀揣梦想的成年人坐在方格里,安静地排列成一个“卷”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来这里的人,的确比较容易把学历当成十全大补丸。他们放弃了躺在沙发里刷手机的快乐坐在这,不就是想着能一次卷完,去向一个不用再卷的美好明天吗?

李雪琴无情戳破:这个明天不存在,至少北大不是,出来了还得卷。用脚算算也知道,名校一年毕业几万人,中国有多少公司多少企业家?绝大部分人的出路是加班仔。

工作后有进修意愿的人不在少数,我刚工作的时候,直属领导在中传读MBA,对面同事在北大读在职研究生,周一到五加班、周六周日上课。疫情中引起热议的一份流调报告,34岁的北京人一边每天通勤三小时工作养家,一边复习准备考清华的研究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李雪琴毕业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我有一个朋友正好去年考了这个院的研,她干了快十年媒体,对专业课信心满满,没想到竞争对手们能把每一门都考到接近满分。郁闷之余不乏宽慰:还好她毕业得早,要是和现在这拨小孩一起,找到工作都困难。

其实对于已经工作的人,除非初始学历和现有工作非常差,以功利方面考量,读研不会有大用,现在一些大公司招聘时甚至会专门卡本科学历。学历只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有份量,往后走,能力、经历、交际能力……哪个都比考研靠谱。

道理大家都懂,焦虑却停不下来,太多人幻想一纸名校学历能成为自己人生的救命稻草。当李雪琴说她身上有张所有人都为之停顿一下的标签——北大学霸,自习室的听众纷纷露出羡慕的眼神。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可她几次提及北大对人生的加成并没有那么大,却没人听进去。

一次是她说学历是重要的标签,但只有这一个标签肯定不行,如果她只有北大标签,会有无数人站出来说她“恰烂钱”。另一次是她说她99%的同学一生都在践行“我以北大为荣”,只有1%能做到“北大以为我骄傲”。

听到这话,听众们露出礼貌的、不怎么认可的笑脸。这场景像一个围城,城里的人说我们这儿不是遍地黄金,城外削尖脑袋的人大喊:我不信!那可是北大诶,读完指定飞黄腾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李雪琴站在他人幻想的终点,多少显得有点凡尔赛,但这不是李雪琴第一次打破名校神话,她本科的时候曾经确诊抑郁症,她说北大一到期末,看抑郁症的人老多了。可见人人向往的地方并不那么好呆。

后来她去纽约大学读教育学硕士,读一半就回来了,因为她发现一个死循环:她辛苦考托福GRE出国,学完的出路是回来教别人托福GRE,再把别人送出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美利坚的月亮没有更圆一点,依旧是卷的,她说她不喜欢纽约,高高的楼窄窄的天,所有人跑着走路。我小时候第一次去香港就是这种感觉,行人像开了八倍速,往前哗哗地走成一道道剪影,显得慢吞吞的我像只乌龟。

有的人看别人跑会心慌,有的人心比较大,依旧溜达自己的。李雪琴就说她卷不动,喜欢躺平,一个姑娘问:你觉得躺平这个姿势是年轻人的正确选择吗?

她的回答可太戳中我这个丧型人格了:只要我愿意,你就管不着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是啊,我们不卷,也承担不卷的后果,不是很好,人生的路径有很多种。要我说不卷的人还为卷的人做贡献了呢,如果全世界都996,现在996的人就得007,如果全世界都007……那全世界就毁灭吧,没什么可留恋的。

不过提问的姑娘很机智,又追问了一句:你躺平了吗?李雪琴贼贼地一笑,说我需要挣钱,所以我现在没有躺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太真实了,大卷之中没人能独善其身。有时候成年人卷,并不是因为他想卷。

那位四十岁的考研大哥,目标是光华的MBA,听起来不可思议,要在这样一个年纪一头扎进考试界最高难度的竞争,但说起理由大家沉默了:四十岁的他在职场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领导年富力强,比他大不了两岁,往下95后的年轻人精力充沛,还带着海归背景,让他倍感压力。

想想他跨过了那个近年反复被妖魔化的年龄:35岁,不怪他焦虑。如今35岁+的人会被大公司劝退,会被招聘要求排除在外,甚至连买房都不能算做刚需,仿佛城市的废品。他都算好的,我有个朋友刚刚30出头,叠加女性+未婚未育buff,上份工作离职后找了两年多工作,至今未果。即便今天还在笑着,谁也不知道明天浪会不会卷到自己头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考研大哥的衣著谈吐,在公司至少是个中层。另一个来学习的妈妈,努力的目标是为孩子换一套西城学区房,用的词是“换”和“学区房”。

查了下节目中的那家收费自习室,月卡团购价格在一千元左右,愿意花钱在这里学习的人,支付能力已经超过大部分北漂,他们本身似乎不该存在于卷的范围中。但卷的特征就是扩大化、无止境,今天你加班,明天老板就觉得按时下班的我在偷公司钱。

成年人鸡自己,总比鸡娃好,至少他们面对生活的困境,把突破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无解中求解,可能求了也无解,但是李雪琴说了一个“攒塑料袋”理论,许多父母辈喜欢把买东西的塑料袋都攒在家里,看似抠搜多余,但每当有什么东西需要装,总能找到合适的袋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鸡自己的过程就像攒塑料袋,不一定是即时起效,攒多了,说不定有需要的时候就用上了。

年纪轻轻就平步青云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看这个世界,可能觉得它不是很喜欢自己,但又打不定主意是卷他丫的还是躺平算球,因为大气晚成的人也是少数。以前我觉得躺平最舒服,看了李雪琴这期节目,那种孤注一掷的决心也叫人敬佩,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终归是一个愿意。

有人五一出去游玩享受生活,有人五一还在加班,或是闷头学习提升自己,都是选择,只要自己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别人管不着。对于五一还在工作的打工人,《2021有一说一》这档短小有趣的节目倒是很适合拿来解闷,能看到同样在辛苦奋斗人的想法境遇,和一些过来人的经验。

西瓜视频里还有不少视频创作者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有人坚定地号召用不断学习对抗焦虑,有人认为人生不应该局限于工作。观点碰撞下,我看到不少有价值的建议,比如从事考研培训的张雪峰老师强调,决定考研的人一定要先考虑清楚自己的目的:是提升自己,是换专业转行,还是在本来行业里深耕?不是每个目的都能通过考研达成,不同的目的选择也不同,不要做无用功。

看预告后几期是大鹏和伊能静谈北漂和育儿,分别是他们有真实生活经历的议题。只有经历过才会有真正的思考,李雪琴在第一期片尾留下一句话,让我觉得她太通透了:不一定要做别人认为正确的事,但一定要做你愿意为之承受痛苦的事。在这个劳动节,与所有打工人共勉。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