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境遇反倒不如博士!?我在高校工作时迷茫了

作者:浴火凤凰

来源:募格学术——提供科研工作者关心的各类学术与生活相关资讯与信息,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发表英文学术文章,助力于中国学术之崛起。

博士后,一个令人向往而又有些怯步的称谓。

众所周知,博士是最高学位,也就是作为学生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而博士后不是学位,是博士毕业后的一种工作经历。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从代表的内容、所处的状态、工作的性质、录取的制度以及与导师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有些时候,一名博士后的境遇反倒还不如一名博士,其中的缘由,正是由于博士后的这一“尴尬身份”。

Part.1

博士毕业前的2个月,我曾经陷入了是直接去找与博士专业无关的工作,还是入站继续从事喜欢的科研,这一令人苦恼的“两难”选择。

由于我科研功底较为扎实,平时学术成果颇丰,并获得了“学校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博士导师同样强烈建议留下,加之自己也非常向往大学校园这种相对平静的生活,经过权衡利弊,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成为一名博士后,意味着可以自己独立申请国家面上资金资助以及学校的课题申报,于是,我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准备潜心从事科研工作。

但是,随着博士顺利毕业、入站开展工作,与之相应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名100%的学生迅速转变成一名“50%学生+50%老师”的中间人员,或者戏谑为“两不是人员”: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

有人也对我开玩笑地说:“博士后好啊,学生的作业不用写,老师的课程不用上,多舒服啊!”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两不是人员”又可以称为“两是人员”,这意味着既要写学生的作业,又要上老师的课程,关键就在于流动站如何安排,而我却不幸地属于后者:替人代课、帮做课题、给领导干私活、甚至还有其他离奇而又不方便外说的事情……

古人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正是由于我这“50%学生+50%老师”的中间地带身份,带来了一些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尴尬。

▼尴尬之一:

入站之后,作为“50%老师”的我,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帮助”别的老师代了几门课。所以,当第一次以“半个老师”的身份参加学校的教学形势分析会,会议由学校教学领导机关、教学骨干等组成。很多人问我:“你又不是咱们学校的老师,来参加什么会呀?”

我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也是啊,你有什么资格来参加会议?随即灰溜溜地逃出会场。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很长时间没有心思、也不愿参加那些只有老师可以参加的会议。

▼尴尬之二:

入站之后,虽然各种课题没少参与、课没少代、会议没少参加,但一到逢年过节发礼品的时候,“不好意思,你不是咱们学校的正式编制,所以,按规定没有你的礼品。”

哎!说实话,其实咱也不是在乎那几百块的礼品,可一想到「要干活时,你是我们团队的一份子;发福利时,你不是我们学校的人!」真是让人来火。

记得有一次发完福利,同一办公室的一位在编老师,看着又是两手空空的我,觉得实在过意不去,把刚发的一箱饮料送给了我,我谢了他的好意,但坚决不收,当然,以后也不会收……

▼尴尬之三:

入站之后,原本博士的“研究生证”已经过期作废,由于不是学校的在编老师,自然不会有“教师证”“出入证”之类的证件,流动站也从未下发过“博士后证”之类的证件,所以,除了身份证,我着实没有与学校相关的证件。

有一次去学校办公大楼送材料,由于办公大楼使用刷卡进出的门禁系统,没有卡的我只能请看门的大爷帮忙开门,可大爷的一席话,又让我无言以对:“你既没有学生证,又没有老师的出入卡,谁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真的放你进入,万一出了问题谁负责?”

哎!又一次落荒而逃……

Part.2

尴尬的身份导致尴尬的事件,苦闷和烦恼随之丛生,一度让我情绪有些低落,不由审视与反思自己的选择正确与否。

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曾担任学校10年“行政领导+科研带头人”,由于他的年龄已经偏大,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给中年人“让位”,前两年他不得不从行政领导位置上退下来,专心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他是一位很细心的人,似乎发现我的情绪不对头。所以,有一次在他办公室讨论完出站报告的事项后,和我一起聊起天来,当得知是因为“尴尬身份”转换带来的烦恼时,他用自己的事例来宽慰我。

他笑着说:

“人一生中要经历许多身份的转换,而每次身份的转换都会同时带来欣喜和失落。就拿我自己来说,刚从行政领导职务上退下来,也经历了一段适应期。

因为,随着身份的转换,你会发现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变化,比如,我作为领导时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逐步被新的领导废止,我又不方便说什么;每个领导的作事风格不同,长期以来的我带起来的科研团队涣散了,已有的“传、帮、带”机制难以运行;原本那些对你客客气气的人,现在也是有些爱搭不理的味道……

其实,这些看开点就好了,因为,以前很多人尊敬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所在位置和手中的权力!

面对变化,正视现实,难免会遭遇挫折。遇到挫折时,一味地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使自己陷入到更深的低谷。因为,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其抱怨,沉浸在埋怨之中不可自拔,不如打起精神来,去充实自己。

等过段时间,冷静下来以后反而感觉自己有些可笑,大好时光哪能消磨在这种无谓的烦恼之中!”

Part.3

听到了导师的一席话,使我顿时心里舒畅了许多。

面对随着导师身份转变而带来的“人间世故、人情冷暖”,我们又将讨论的话题,不知不觉地就延伸到“高校管理体制”这一尖锐而现实的问题上来。

从客观上来说,如同导师和我会出现这种遭遇,很大程度是深受高校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之害。“去行政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实际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普通教师口号越喊越累,而带来的后果是越喊口号,高校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则更为严重了。

“官本位”的体制往往会使老师们的发展畸形化:

一是形式与内容错位;二是心理与行为失衡

从形式上看,在高校各种管理文件中,虽然都强调把“教学和科研”放在核心地位,强调一切政策要向一线教师倾斜。

然而,这些宣传口号实际上缺乏制度机制上的根本保证,反而是各种奖罚办法对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甚至是达到苛刻的地步,最突出的是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津贴不对称。

在很多高校,考核教师的各项指标基本上都是硬杠杠,主要包括课时量、发表文章的数量和级别、获奖成果的等级、承担课题的档次等实打实的指标,但是,考核行政管理人员的指标多是虚条条,基本上都是爱岗敬业、工作认真、遵纪守法、按时完成工作计划等无法量化的指标。

这样明显双重标准的直接后果,不仅使那些被称为“工蜂”“蚁群”的青年教师们倍感困惑与迷茫,而且也使中老年教师不堪重负,更严重的是,使一些本来就缺乏教学科研潜力或不适应教学科研人,转而从事行政管理并因此洋洋得意,而一些本来很有学术造诣的青年教师们,为了所谓的能够出人头地而选择弃学从政,或者选择所谓的“双肩挑”。

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从长远看,也扼杀了大学精神,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宗旨。

学校有一位老教授对于教学关系,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学生是吃饭吃菜的,老师是做饭做菜的,管理人员是端盘子的

可高校的实际情况是,有些老师终日忙于评职称、搞项目、应付检查,根本没有时间精心准备饭菜;而有些管理人员,不用说端盘子,没有来摔盘子、砸饭碗就已经发慈悲了。很多老师评价道:“在那些管理人员眼中,除了教学,其他的都是重要工作!”

而官本位体制下形成的人的行为和心理则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抑或是“人走茶凉”。

在这个官本位的体制下,任何个人只能跟随大众的脚印,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当你不再是“院长”“处长”“主任”时,有些人给你脸色看,或冷嘲热讽,或设置障碍,一切似乎都合乎逻辑。

当然,这种情况既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够改变的,需要从上到下的改革来扭转局势,但这种改革需要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矛盾、纠结、苦恼都无济于事,根本的出路依然是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改革的支点,核心应该是要照顾到高校大多数人的利益,即实现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改进”。

最后将屈原《渔父》中的名句,送给那些同样因为“尴尬身份”或“身份转变”而苦恼的人们,我们一起自醒、自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5年,经管之家公众号6500篇文章,

这里是丰富而全面的经管知识库+财经百宝箱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半夏栽培种植有技术

在做好的畦上按行距4~5寸开沟,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复土3~4分厚,上盖一层稻草;土干可浇水促进种子发芽。先在畦内按行株距4~5寸开成小坑,每坑放入1~2个块茎,栽后复土3~4分厚,每亩约需鲜块茎75公斤左右。

稠李的常见品种

毛叶稠李,叶片下面因布满棕褐色柔毛而得名,形态上,叶片的周围长满锯齿,花期较长,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等地。生长在山坡和灌木丛中,海油潮湿的山沟底。北亚稠李的主要特征是枝状较小,花梗处长有绒毛,花期和果期于毛叶稠李大致相同。常见的稠李品种就这两种,有多种变种,可供观赏。

爱茶的杯具

很多时候我们的爱,爱是那样的痴迷和贪婪,也许爱本身无错、爱是那样的纯洁和单纯、爱是这样的真实和投入,爱茶者痴,但凡痴心者必贪。主人把开茶水倒进了杯子里。茶水很热了,杯子感到自己快被融化了。杯子想,这就是爱的感觉吧。茶水变凉了,杯子有点害怕,怕什么也不知道。杯子奋力一晃,茶水终于泼出了杯子,杯子好开心。

斗鱼打氧会不会打死,打氧多长时间合适

人工饲养斗鱼的时候,可以根据它们生活的空间以及饲养的密度来决定打氧的时间。

佩戴菩提子手串有什么好处?

菩提子手串长戴有什么功效?菩提子手串有什么好处1、菩提的寓意菩提的含义:是觉悟、智慧、知识、道路的意思,广义讲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的智慧。

夏季饮食“水果化”好吗?

盛夏是水果消费旺季。不少爱美女性认为“一天三顿只吃水果,修身养颜一举两得”,其实这是错误的。医学专家指出,吃水果应适度。医学专家为“特殊人群”开出吃水果的“特殊医嘱”。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应把握好水果甜度、食用时间、食用量三个“安全阀”。孕妇则应避免食用“冰”水果,温度过低,往往会刺激肠胃导致腹泻,容易引发早产。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