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求求你别吼我了!”这些极端情绪,正在戳痛你的孩子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有位妈妈,曾主动向《超级育儿师》节目组求助。

她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希望育儿专家兰海能帮她改变儿子爱哭闹、赖床的坏习惯。

可兰海接触这个家庭后,却发现妈妈的问题。

当儿子走在路上嚷嚷着想妈妈抱,妈妈下意识地吼着威胁儿子:你再不走就不要走!

于是母子俩就在一场“声音的较量”中回了家。

然而,家里的情形,更可怕!

儿子起床困难,不管爸爸怎么喊都没反应。

这时妈妈走了过来,二话不说对着儿子就是一顿呵斥,语气粗暴地命令儿子下床。

一整个清晨,家里就充斥着儿子的哭闹声、妈妈的吼叫声,别说爸爸忍不住想逃开,就连观察员兰海都感到头皮发麻,印象里只有“无休止的尖叫”。

或许孩子还小,不会直接告诉妈妈自己的感受。

可作为旁观者,大家都能感受到妈妈吼叫声、训斥声的可怕威力。

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说过: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父母吼叫声中所透露出来的不满、生气、埋怨、指责,这些极端的负面情绪,正一点点毁掉孩子的一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长期被吼

大脑发育会“受损”

美国儿科学会一项研究表明:父母的大吼大叫,就和打骂、侮辱一样,会让孩子的应激素水平增高,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孩子被凶得越多,脑子笨得越快。

“研究生妈妈”原梦园曾在节目中自曝自己育儿路上的一段失败经历。

儿子上幼儿园时,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如别人,这让她无比忧心。

直到儿子上小学了,情况丝毫没有改变,于是她决定变成一个“虎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而,她越是打骂,儿子的成绩越差,还一度成为班上的垫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许多人都怀疑孩子脑子有问题,建议她带儿子去看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七岁两个月的儿子,智商却只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结果彻底敲醒了原梦园,让她陷入深深的反思自责中:

真不该那么粗暴教育儿子,结果反而给儿子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了儿子的成长发育。

哈佛医学院专家团队在大量的技术分析后发现:

遭受过父母言语暴力的年轻成年人的言语理解能力越差,言语智商只有112分,而没有经常遭受言语暴力的人言语智商是124分。

这些研究结论和案例,恰恰证明了“吼叫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正常情况下,孩子的大脑会释放出舒缓的生物化学物质做出反应,让孩子倍感安心踏实。

可一旦父母的吼叫声响起,在这种带着强烈攻击性情绪的语言作用下,孩子的大脑只会做出对抗、逃避的反应。

对孩子大吼大叫,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听话、更懂事或更聪明。

相反,父母的强势、暴力,会让孩子失去自我的表达,限制了孩子正常情况下的思维方式,同时还会不断伤害孩子脆弱又敏感的心,摧毁他内心的平衡。

孩子长期被吼,大脑发育只会越变越糟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被吼

不会停止爱父母但会停止爱自己

生活在一个整天大吼大叫的家庭里,是什么感受呢?

一位知乎网友回答道:很想放弃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从小家教很严,作为独生子,他是全家人唯一的希望。

爸爸工作很忙,经常出差,有时候甚至一个月才回家一次。

每次得知爸爸要回来,他既兴奋,又害怕。想见到爸爸,却不想被他骂。

爸爸脾气很暴躁,只要他成绩不好,就会骂他吼他,不停质问他:

“又没考好?叫你多听课多写作业,你就是不听!”

“我在外面辛辛苦苦赚钱供你读书,你就考这个分数来报答我?”

“真是养了个蠢货,都不知道随了谁!”

这些恶言恶语,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害家人面上无光。

虽然妈妈常常说“爸爸骂你是为你好”,可他压根感受不到。

好几次,他想告诉父母自己心里的委屈和难受,可不管他说什么,爸爸都认为是狡辩和推脱。

他便不说了。

大学毕业后,他特地选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

“既然我遭人嫌,那就干脆别碍爸爸的眼。”

从那以后,不管工作上遇到什么问题,他都不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陷入自责当中。

明明渴望别人的关心,却又害怕自己处理不好每一段亲密关系,他干脆逃避。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当父母伤害孩子时,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但会停止爱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精准的情绪检测器。

当他听到父母的吼叫声时,会立马关上情感开关,不光是父母的智商为零,孩子也是一样。

他只会傻愣在那里,不断回放父母的一言一行,然后重复告诉自己:“我很糟糕”、“我不配”。

错误的自我归因,让他慢慢封闭自己和外界的通道。

其实不是他有意为之,而是在感受不到父母爱的温暖时,决定用逃避的方式来躲过恶意。

直到他慢慢适用这种思维模式,想要真正去“爱别人”“爱自己”,更是难上加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吼不叫,修复孩子的未来

父母是什么人,孩子就是什么人。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会毫无保留地照进孩子的人生中。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例子。

心理学家约翰,在一天早晨看到9岁的女儿突然扮了一张大鬼脸,两腿大大张开,一跳一跳并发出类似怪物的吼叫声。

他好奇问了女儿“你扮演什么动物”。

女儿的回答让他羞愧不已:“我现在是爸爸怪兽,就是你早上的样子。”

在孩子眼里,父母的情绪暴躁,大吼大叫,早就成了他生命里难以抹去的痕迹。

对孩子的教育,身教远胜过言传。好的教育,一定是让孩子越成长越优秀,而非将他变成父母负面情绪的容器。

央视前主持人樊登老师曾自豪分享到:

“我儿子从生下来到现在,13岁,我都没有跟他大声说过一次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并非是他读了大量育儿书修炼出来的心性,而是他深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情绪正确表达的重要性。

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心里一定是紧张害怕的。

这时父母如果还大吼大叫,任凭情绪失控地教训孩子,只会让孩子误以为以暴制暴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只有父母变得柔软,降低音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才能冷静思考问题,更好地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父母的行为,就是一块模板。

孩子总能从中学到应对问题的方式和习惯。

樊登老师说,有一次儿子嘟嘟闹着要喝奶,情绪反应很强烈。

当时他过去陪儿子,并轻声询问:“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着急。”

被他这么一问,儿子停止了哭闹,开始听他讲话。

紧接着,他很耐心地引导儿子要学会等待,不要轻易焦虑着急。

这样的温和教育下,儿子慢慢变得没那么焦躁了,也学会了遇事要多忍耐。

吼叫解决不了任何教育问题,不如父母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平和、忍耐。

孩子才能有样学样,在平静的环境中成长,学着和自己、世界和谐共处,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人生的和平,始于家庭。

身为父母,千万不要用错误的教育方式,迁怒孩子,给孩子造成不一样的压力。

没有一个孩子,能在重压下茁壮成长。

只有父母多学习、多反思、多改变,才能不断成就孩子,让孩子的未来多一份自信和从容。

但愿每个家庭,都能不吼不叫地爱孩子,不让坏情绪毁了父母和孩子间的信任和爱。

一个充满平和、温柔气息的家,将会是将会是孩子此生最大的幸福和幸运。

作者:哎呀妈。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杜甫有一首诗与李清照的《声声慢》相似,你读过吗

又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看到最后,读者朋友们,你觉得杜甫的《发阆中》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在格调意境上是不是相似相仿呢?

室内刷漆温度多少合适

室内刷漆温度多少合适在15-25度之间的常温下刷漆比较合适。刷漆要求施工环境温度不低于5℃不高于35℃,相对湿度不高于85%。一般来说,涂漆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常用的混色漆应在0℃以上,清漆不应低于8℃。虽然室内温度有所升高,但室外温度仍然较低。

金属茶具的诞生及发展

金属茶具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金属茶具因造价昂贵,一般百姓无法使用。

回避型女友,当她表现出回避型依恋时,也是她爱上你时

一直在学习回避型依恋人格,现实生活中感觉自己的女友也是这类人。但上次无意中听到回避型依恋人人格似乎会转变。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就是表示当她的表现行为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时候,其实是无法真正的爱上对方,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那种心动的感觉?你能提供的影响,来自于,当她表现出来某种回避时,你在后续可以跟她谈一谈。

从三生三世看婚姻家庭咨询

近期被正在热播的神话爱情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迷的神魂颠倒,今日看到片中夜华和素素从在东荒俊疾山拜堂成亲到最后的跳诛仙台感情破裂,天地相隔。让我久久不能入睡,联想起与我接手的一些婚恋情感案例有几分相同,特连夜整理出来,结合我个人体会和咨询经验,将感受分享给大家。

青天葵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青天葵是中国传统中药材的一种,它不但能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平时还能当保健食材供人们食用,它来源于自然界中兰科芋兰属植物毛唇芋兰,是这种植物的全草或者根,它全年可以收取,收取以后晒干或者鲜用都可以。青天葵的功效有很多,药用价值也很出色,想全面了解可以和我一起去看看。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