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吐槽闺女:我小时候是神童,可是闺女让我学会了认命

最近北大的一个教授火了。这位名叫丁延庆的北大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在网上吐槽,说自己两口子都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智商绝对杠杠的。尤其是他本人,6岁就能把一本新华字典给背下来了,说是神童也不为过吧!

可是一提起闺女的学习,他就直叹气。“这就是天道啊!没办法,女儿跟自己两口子差太远了。他们两口子除了认命,也没有别的法子。”

就这么个事儿,某乎起了个危言耸听的标题,“北大教授: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

人家教授根本没说过逆天改命好吗?人家两口子都是高知,还要怎么改命?难不成要移民火星?

丁教授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总结:人要学会认命,要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

哪怕是学神+学神的尖端组合,也有可能生出学渣。

生孩子,大概是世界上最不可控的事情。

这就跟抽卡游戏一样,没有保底,不设下限,从白板到金卡之间随机切换,一切全凭运气。这游戏最为公平的地方就在于,人民币玩家也不能得到优待。至少小孩的初始资质是不可选的,至于之后砸钱买装备,强化数据,那也是以后的事儿了。

寒门也会出几个资质超群的天才,就像前段时间那个很火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一样。人家什么也没有,没爹没妈,家徒四壁,一路靠自己,人家也成了博士。

有钱人也没法保证自己的崽就天资卓绝。连丁教授这样的学一代,生出来的学二代也没准就是个学渣。

当然,作为管教育经济的教授,丁教授肯定知道啥是均值回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通俗地来讲,一家子出一个丁教授那样天才,可能是祖坟冒了青烟。但是咱不能老指望祖坟冒青烟,更不可能冒完青烟冒紫烟,那是祖坟,又不是烟花。

于是丁教授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发出了如斯感慨。

这我可太理解了,除掉天生自觉自律的极少数孩子。就现在这教育趋势,谁辅导作业谁崩溃。

无论爹妈是什么段位的,脾气多好,只要在小孩写作业的时候往旁边一坐,就妥妥地淡定不起来。

比如《小舍得》里的夏君山、南俪两口子。原来多佛系啊!这两个人都是脾气温和,高素质,高学历的高端人士,却先后在辅导学渣女儿夏欢欢身上折戟沉沙。

夏君山离咆哮帝只差一步,南俪也快成了老妈子,最终他们还是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田雨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仔细想了一下辅导作业这回事。发现父母虽然在社会经验,知识储备,学历上都全面碾压孩子,其实骨子里和小孩没啥区别。

小孩喜欢玩游戏,喜欢获得即时反馈和即时奖励,想要个啥,得不到就哭,就闹,就哼哼唧唧不高兴。

父母又何尝高级到哪里去。很多父母,包括我本人,在辅导作业的时候,也会不切实际地期望能随时得到“即时反馈”。

比方说,父母吭哧吭哧教了小孩一道题,就觉得自己居功至伟,期望孩子立刻能懂,懂了就会,会了就能做题,做题就能全对。娃们一旦做不到,父母就开始生气、咆哮、激动,乃至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动手。

父母想要孩子老老实实坐在凳子上写作业,不要走神,不要偷懒,不要玩橡皮,可小孩就是做不到。父母就免不了生气,暴怒。

这不也是要求获得“即时反馈”的行为吗?到底哪里比小孩高级了?

很可惜,孩子是个大活人,只有极少数小孩也许脑子比较灵光,可以满足父母的“无理要求”,现教现会,耳朵不打折扣,脑子也不偷工减料。父母指哪打哪,说啥做啥,比提线人偶还要灵光。

(你们见过这号的吗?我老实说反正我没见过。当过领导的都知道,即便管理的是成年人,执行力都几乎不可能这么强。

小孩的话,哪怕是学霸,父母也难免各种吐槽,比如懒,不干活,情商低,不爱跟人交流,不稀罕跟父母讲话等等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小孩对父母的话有反应,还算听话,往往执行起来也要打个折扣。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是即时听,而是选择性听,间歇性听,乃至过了好久才听。

我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混球(他的原话),之所以没有走歪,没变成小混混,全靠他妈每天苦口婆心地劝。

他那时候不好好学习,经常在外面混到很晚才回来,他妈就熬夜等着。然后他往床上一躺,他妈就往床边一坐,开始劝他:毒品不能碰,做事不要冲动,要与人为善,犯法的事情不能做。

而他每次都背过身,理都不理,任他妈一个人在那唱独角戏。

这种相处方式也是蛮奇特的,换个父母,估计老早大耳巴子扇上去了:臭小子,天天不知道瞎混点啥,老子讲话你也不听……

这个朋友告诉我,虽然他当时很烦他妈唠唠叨叨,但是每次狐朋狗友玩出格了,他耳边总能响起妈妈的话。等到中二期过了,他虽然学历不咋地,但还是按部就班地老实找工作上班去了。

学习也是一样。

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小学的时候数学计算无比粗心,经常考70来分,每次计算都要出错,我都习惯了。这绝对不是我主观上不重视,而是即便很重视,也无论如何都要错。后来上了初中,我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从那以后计算题基本都能做到全对了。

英语也是如此,初中阶段无论怎么背,怎么学,我英语水平都是原地踏步。后来有一个寒假,完全没碰英语,再学居然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了一样,口语一下子流利了起来,不再磕磕巴巴了,语法也变得简单了起来。

大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有时候正儿八经输入的东西,它给你扔到犄角旮旯去,以至于,你反反复复地出错。可是学到的东西,它没有消失掉,大脑只是暂时不提供读取服务。也许睡一觉,整合一下,它就又出现了。

明白这一点,回头再看丁教授的“认命论”,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个保护。接纳孩子就是个普通娃,认识到他不是个机器人,没法父母输入一个指令,就执行一个指令。

这不等于放弃孩子,不管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缓冲期,不要求他即学即会,立马有反馈。

不追求及时反馈,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温柔。也许某一天,娃就开窍了。又或许娃就一直开不了窍,在学习上始终表现平平。

那这种时候,像丁教授这样的学一代,就可以行动起来了,该安排学校安排学校,该交换交换,该补习补习,最后孩子也能有个过得去的学历。所以咱们替人家操什么心呢?

而普通人,既然你已经接受了娃很普通,那提前给孩子筹划筹划别的路,帮助孩子找到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认真过好平凡普通的日子,也不失为一桩好事。

万一娃中途开窍,那就是赚到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