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的父母,为了孩子教育默默付出。
上了半年网课的学生们终于开学了,家长们为终于送走“神兽”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不免担忧孩子的学习。
“在家呆了快半年,这学习要怎么办呢?”特别是将要中考、高考的学生家长,担心没有学校的学习环境,孩子考试成绩要下降。
事实上,在家学习正是拉开差距的时候,有的学生只能跟着学校老师的进度走,另一些学生自制力强,甚至有家长安排的各类线上教学,学习效果自然不一样。
在家学习的这半年,其实也是阶层教育差别的一个缩影,虽然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能使多大的力还是存在差别。
普通家庭的孩子,上好大学更难
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尽管近年来大学在不断扩招,但高考作为大学入学选拔的主要途径,竞争仍然非常激烈。
高考报名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学生们想进入一所好大学,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可否认,条件好的家庭能够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更稳地走过这座桥,成为社会的“精英”。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对中国的高考有过深入的研究,在 1953 年以前,中国的精英们大都出身于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教育的官商人家。1953 年到 1993 年间有超过 40% 的教育精英来自无产阶级,在高考恢复初期,中国高校中的农村孩子比例也并不低。
但在 1994 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接受精英教育的人中超过 50% 来自于各地区的有产家庭以及特定的重点高中。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想要进入当地的重点高中已经非常难,想要考上好大学则更不容易。
随着高校层次上升,拥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城市学子比例升高,普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要上好大学太难了。
中国校友会对历年高考状元的统计发现,近十年来,超过一半的高考状元来自教师、公务员等传统知识分子家庭,只有 21% 的高考状元来自普通工人或农民家庭。
随着竞争加剧,高考表现不仅仅取决于考生自己的努力,考生所能接触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也会影响考生的高考成绩。
知识分子家庭学习氛围浓厚,父母学历更高,也更熟悉教育规律,在教育培养子女方面会比普通家庭父母更有优势。
而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接近“放养”,父母为了生计忙碌,没有太多时间教育和陪伴孩子,学历上的限制也使得他们在孩子学习上能爱莫能助。
课外补习,一场烧钱大战
在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在,拼的不只是学生,还有父母。就拿补课来说,要让孩子跑赢同学,各种补习自然逃不过。
别家孩子都去补课,为了自家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也得跟着补,各种跟风之下,花在孩子课外培训上的钱越来越多。
在大城市,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是非一二线城市的两倍。
补课的开销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在比较便宜的个人开办的学科补习班,一年的花费平均也得四千多块。
高收入家庭经济实力越好,对子女教育投越入高,从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就能看出来。收入最高的 5% 家庭的孩子参与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比例为 54.3%,远远超过收入较低的家庭。
当普通家庭还在为语数外等的学科培训发愁时,高收入家庭已经把眼光放在了兴趣培训上。在兴趣培训鄙视链顶端的,是马术、高尔夫等贵族项目,之后才是钢琴、画画等常规兴趣班。
收入水平的差距,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家庭对教育投入的水平。
家里条件好,在孩子教育上也不吝啬,虽然高收入家庭在子女校外培训上花的钱更多,但这项支出并不会像普通家庭一样给家长造成很大的压力。
普通家庭虽然也尽力支持孩子的教育,但各项开支本来就不小,实在是有心无力。尤其是收入后 5% 的家庭在子女校外培训的支出虽然不多,但已经占家庭总支出的近十分之一,长此以往实在吃不消。
不过,虽然普通家庭没有办法给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很多孩子还是很争气,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大学。
不久前引起热议的“考古圈团宠”女孩钟芳蓉,父母虽然远离家乡打工,但她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还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考古专业。
普通家庭的子女,值得更多的关怀
家境会是局限,但绝不是终点,像钟芳蓉一样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还有很多。
他们懂事,有清晰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也能体谅父母养家的不易。虽然家里的条件比不得高收入的家庭能提供的支持,但他们不抱怨,而是用行动去补平差距。
家长是欣慰的,虽然在物质上给不了子女最好的,但谁说他们就没有极尽所能地做自己能做的一切呢?
普通的家庭,伟大的父母。他们拼命工作,就是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
当今时代下,现行的高考政策相对更加公平化。
大家除了在物质上弥补差距,还可以通过了解高考政策,通过现行高考政策去找到适合孩子的升学路径。
来源:网易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