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访古运》连载(十):杨柳青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这两部长卷是在领导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

缘起

2002年冬天,作者在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意外地看到了刚竣稿的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作品完整而形象地描述了康乾盛世时期的老北京二十道城门及风土人情。作者才知道老北京城分为外九内七皇城四二十道城门,每道城门,又各有不同的功用等。

后来,作者采访了谷建华先生。也正是这次采访,系结了作者和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一次合作之缘——继《京门九衢图》之后,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又着手系列历史文化工程另一个项目——《古运回望图》的运作,作者即有幸成为这项工程的创作者之一。《古运回望图》是以反映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文化及风土人情为主题的又一国画巨制,画的内容将展现大运河纵跨廿十四个省,两个直辖市的自然全貌。这部作品,无论从经济、人力的投入,还是从作品所表现的内涵及画幅长短,其规模都远远超过了《京门九衢图》,从而也具有更深、更广、更远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此作的主创者有刘克宁、刘振源、朱振芳和史慧芳等几位中年画家,他们也是《京门九衢图》的主创人员。如果说他们将用画笔来描绘古运河全貌,作者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一如作者生活在北京多年,曾一度不知北京多少道城门、和城门到底都啥样;土生土长老老少少的中国人,一定也会有很多人不知京杭大运河在哪里?有多长?其功用……所以作者要画大运河,要写大运河,不论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出于同一种目的:让世人记住大运河,珍惜大运河!因为它不仅是一条河流,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和长城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结晶。

(《古运回望图》杨柳青段)

京杭大运河流出河北之后、进入天津之前,所经过的第一个驿站叫河西务,号称津门首驿,历史上也被称为京东第一镇。那里设有漕运官府,另有仓场、客栈和码头。

河西务西北3公里处的东仓村、西仓村一带,是元朝管理漕运的总司所在地,也是元大都外围最大的仓储基地,下设14座储仓,是古老的漕运遗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由于漕运在天津设立机构“户部分司”,职掌漕运的税收事务。所以,明朝时有相当一大批“铺丁”,专门从事修理河道、看护河堤、纤夫拉船等。漕运的发展使天津形成了“天津卫货通南北”的特有现象,这也是天津一大特产——杨柳青年画得以长久不衰的根源所在。

说起中国的年画,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地方:一是苏州的桃花坞;二是天津的杨柳青。

桃花坞是苏州的一条街,在阊门附近,是专门制作和出保年画的小街巷。历史上,桃花坞是有名的“红灯区”,文人骚客们大多留恋此地,所以,桃花坞的年画自然受到文人墨客们的趣味影响,多多少少有些婉约风格。苏州有个吴门画派,崇尚笔意娟静清柔,因此,桃花坞的年画底蕴,很有些江南少女樱桃小口品梅子、越咂越有味道的绵软情调。

与桃花坞相反,杨柳青的年画则是另一个极端的格调。因为天津地处天子脚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宫庭文化的渗透。北方人感情粗狂,偏听偏信张扬豪放,喜好浓墨重彩翰畅淋漓。所以,就杨柳青的年画的意蕴来看,很象北方炕桌上大红大绿的果脯,越嚼越甜,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著名评论家孙克先生为长卷点评)

其实,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虽在说不精致和深刻,但却有独特的视觉美感和世俗的文化内涵,张扬着一种厚拙而清浅的艺术魅力,甚至于蕴含着一种巫气——当然啦,这种巫气不是指什么迷信玄虚之类,而是说,年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处处透着对经典美术透视关系的反叛!对于创作者来说,感觉年画反正是属于民间的嘛,不是给王官贵族们看的,所以没义务拘囿于宫廷和文人圈子的常规礼俗,造型啊,色彩啊,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只要自己喜欢就行!正是杨柳青年画的这种平民意识的随意性,在民众中很具亲和力。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一如它的用色,都寄托了百姓的一些美好愿望以及对自我感觉的肆意挥发。就题材而言,包括镇宅禳灾的,纳吉求福的,祈寿延年的等等。这恰恰合乎人们把生命、财产和平安当作永恒追求的主题,所以,这也是杨柳青年画生命不衰的根由。

杨柳青年画,就表现手法来讲,也体现了一种将天机浅显的智慧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境界,这与西方的一些直率的艺术表现手法截然不同。西方美术中,人们常用不同的人体象征自然界的风情万状,比如,他们会用丰腴的女人体比喻丰收,用少女娇嫩的肌肤象征春天等等,总之,西方美术的表现手法大胆、直率而泼辣;而中国的民间美术呢,源于民间,自然就烙有当时人封建思想文化的印痕,特别对某些比较敏感的事物,只会遮遮掩掩或含含糊糊地表现,比如对人体和性,在画面中被比作女性或女性的性特征。鱼儿闹莲是象征两性的和谐结合,而莲又可以生子,这是一种原始的生殖崇拜符号,体现了历史上的中国人对生命繁衍的祈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运回望图》创作组采风过程合影)

杨柳青画的工序非常细致,包括画样、雕板、印刷(先印墨线,后套彩色),手工填色晕染,描金涂银,最后是销售。因为杨柳青靠着运河,南来北往的客商,把杨柳青年画带往四面八方;有了流通,就有了更大的市场;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杨柳青年画的蓬勃发展。杨柳青虽只是天津的一座小镇,但家家能点染,户户会丹青,有史以来,年画成为这座小镇的全部行头和生命。没了年画,苏州依然是苏州;但没了年画,杨柳青就不再是杨柳青了。这也即是同为丹青,但只因诞生的人文土壤不同、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其生命繁疏与长短也就大相径庭了。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京杭大运河,就没有杨柳青年画的久盛不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运回望图》采风图片)

船过杨柳青,便进入了天津。到天津后,所有的船必须靠岸,不仅因为天津是京师以下的第一个大码头;更重要的是,船夫们要在这里上岸,去天后宫烧香磕头。

天后宫位于天津的三汊河口。三汊河,即南运河、北运河和海河交汇处。天后是水神,相传她出生在福建海滨,父亲姓林。此女死后,据所被上天点化为京杭大运河的水神,负责保佑各类行船的平安。元世祖至元年间,该女被敕封为天妃;清康熙年间,又被敕封为天后。一个传说中庇佑航行安全的小女子如此被不断褒扬晋封,至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历代帝王对漕运的关注之重。天津,是大运河胚孕出的城市;翻阅它的发迹史,会发现它的每一页上都湿漉漉地写着“漕运”两个字。历朝历代的船工号子,和着天后宫不老的钟声,奏出了天津浑厚的历史交响……

天后宫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七十八年之后,朝廷才正式在这里设卫筑城,这也即是天津卫的由来。明弘治四年(1491年),设立天津道。天后宫附近有宫南大街、宫北大街、水阁大街、玉皇阁大街等,仅就这些街名,足以证明天后宫建于天津成市之前。某种角度而言,一座寺庙催生了一座城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运回望图》采风图片)

天后宫的钟声,在运河上空飘扬,苍凉而悠远。所有来往之船,不管是官船还是商船,不管是空载还是满载,都会在三汊河口泊定。这里不像别的码头,充斥着粗暴的吆喝与争吵,相反,来到这里的人们,心里都像有一种默契,大家只是静静地落蓬、靠岸、描锚、系缆,一切庄严而肃穆;然后弃舟登岸,买来纸泊和檀香,且整理好衣衫,走进天后宫。在那里,他们焚香膜拜,或感恩天后保佑了他们一路平安,或祈祷天后给他们福禄财寿,或只是来还先前许下的某个愿……从天后宫回来的人,似乎从神灵那里得到了某种美好的许诺,大有自此可一帆风顺、大吉大利的信念了,因此举止显得很轻松,跳上船,潇潇洒洒地解缆、开船和扯篷。还有一些在天后宫许过愿、或在航途中有惊无险的船主,他们则会去附近找家作坊,订做和自己的船格局相似的很小的船模型,连同贡品一起,进献给天后……如此天长日久,天后宫里堆积了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船模,几乎称得上初珍船舶博物馆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运回望图》采风图片)

天后宫的天后娘娘,端庄而秀丽,可谓是神灵中最富女性魅力的。为什么能和兴风作浪、颠覆万千船只、吞筮生灵的水魔抗衡、且能救民于激流险滩的,偏偏是这么一位秀色可餐的女神呢?也许是因为古来船工多为男人,漫长而惊险的水上征途之后,他们都有一种倦怠而寂聊的心境。让他们征途的尽头有这么一位美丽女神等待,让他们心里时刻有这么一位美丽女神相伴,这会让他们在庄严的虔诚膜拜的同时,更会有一种熨贴的亲切之感。神是人创造的,人创造一个美丽的女水神,则可以在祈祷平安的同时,另能得到一份美的愉悦,以及一份归依母怀的信赖与释然。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