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诗章说栗乡(二)

前言

文功名垂千古

武备坚如磐石

将军百战百胜

君王万世流芳

栗乡迁西,因雄关而英豪辈出,因伟业而诗章鹤立,因山水而风光如画,因故事而意蕴悠长。走进迁西,就如同扑入中国长城博物馆、古代战争大舞台、历代诗词百花园、北方山水大盆景,苍莽悠远,美轮美奂,目不暇接。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大美迁西,县文联以刊载迁西县文联诗词学会常务副主席高云平挖掘出的历代名家写迁西的名诗入手,告诉你这里是一个怎样的诗意山水、画境栗乡、乐享之城!

艳 歌 行

汉魏·曹植

出自蓟北门,遥望胡地桑。

枝枝自相直,叶叶自相当。

背景简析:这首诗是曹植为记出蓟北门所写,诗中写出了出蓟北门看到的景物。

那么曹植所说的蓟北门指的是哪里呢?如果曹植写的是蓟门,那多半是泛指,可诗中写的是蓟北门,这就绝不会是泛指,而必须有一个准确的位置。有人考证蓟北门就是蓟县北边的黄崖关。可笔者认为,诗中所写的蓟北门决不会是黄崖关,理由有三:

一、因为诗中第二句有“遥望胡地桑”,可出了黄崖关便是青松岭,此处山高沟窄,如遮如拦,何来遥望之说?只有把出蓟北门理解为出卢龙塞,才符合“遥望”一词,因为卢龙塞外有十几里远的宽阔大川可以遥望。

二、当时的“蓟”指的并不是蓟县,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里为无终县,属右北平郡,并为郡治,到汉朝“无终”仍沿旧制。蓟县于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属渔阳郡。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仍属渔阳郡并为郡治,隋大业末年,无终县改名为渔阳县。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才属蓟州并为州治。1913年改为蓟县。蓟州得名虽晚,但“蓟”却早已有之,在中国商代到春秋中期的诸侯国中就有个蓟国,位于今天的京东一带。蓟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直到春秋中期,蓟国被燕国所代。可见,在唐开元十八年之前人们所说的“蓟”应该是古蓟国所辖范围。

三、在任何典籍史料里都没有曹植出黄崖关的记载,仅凭诗里有个“蓟”字就往蓟县上扯岂不是过于牵强!

综上所述,诗中的“蓟北门”绝不会是蓟县,也不会是黄崖关。

那么“蓟北门”的具体位置到底在何处呢?

据记载,207年7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乌桓(今辽宁锦州),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而曹操北征乌桓正是出的卢龙塞(今迁西境内潘家口)。

《三国志·魏武帝纪》记载:“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夏五用,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通过这段记载可知,曹操先到无终,误行于傍海道,五月到七月,被困于“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有无终人田畴“请为向导”,乃献计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于是,曹操依计兵出卢龙塞。

曹操命田畴为向导,率领五百兵士在前开道,大军紧随其后。史书上对这次千里奇袭的行军过程记载得非常简单,不过短短一句话: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曹植既然参加了此次北征乌桓的军事行动,那他肯定也会随大军北出卢龙塞。在行进途中,他把见到的边塞景物写进诗里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说,曹植的这首《艳歌行》就是随父北征兵出卢龙塞时所写,诗中的蓟北门也就是卢龙塞,而绝不是蓟县的黄崖关。

古卢龙塞在今迁西县境内,现名潘家口。迁西档案局原局长潘秀华在《卢龙古塞潘家口关》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潘家口,古称卢龙塞,因两侧之山为卢龙山而得名。有人误以为卢龙塞因卢龙县而得名,其实不然,卢龙塞比卢龙县要早出700多年。

根据《卢龙塞略。卷四》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卢龙塞改建始称潘家口,原址在今关之北5里的小河口处。

注: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山东聊城市莘县,一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注:引自《三国志·魏武帝纪·上》

注(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出 塞

梁·刘峻

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

绝漠冲风急,交河夜月明。

陷敌摐金鼓,摧锋扬旆旌。

去去无终极,日暮动边声

注:刘峻(462-521年),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字孝标,本名法武,平原(今属山东德州平原县)人。以注释刘义庆等编撰的《世说新语》而著闻于世,其《世说新语》注引证丰富,为当时人所重视。而其文章亦擅美当时。

背景简析:这首诗是诗人对一次出塞征战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出,蓟门秋日天高气朗,飞军出塞直达交河,三军击鼓而进,杨旗陷阵,直杀到日暮时分。

但这首诗却有一个令人不解之处。南梁疆域虽然非常广阔。简单来说,洛阳及淮水以南都是梁的领土,包括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还有江苏、安徽、河南的淮水以南地区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还包括海南,但却与长城相距甚远,因为在南梁的北方还隔着北魏,何来梁军出塞征战之说?刘孝标在南梁为官,即便随军也只在南方,绝不会到达长城,更不会出塞作战,但诗中的“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又分明写的是出塞作战,这一点不容置疑,究竟该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呢?这或可从以下原因中寻找线索:

诗人的故乡是山东德州,在其青年时期曾在北方居住,《南史本传·刘俊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刘峻生不及一月,曾任宋始兴内使的父亲病逝,母亲许氏不得不带着他及哥哥法凤回到故乡。宋明帝泰始五年,刘峻8岁,魏攻占青州,刘峻母子为乱兵所掠,作为奴隶卖到中山。富人刘宝悯惜刘峻,以束帛赎出,并教他读书。此时刘峻的叔父刘怀珍仍在宋为官,并以军功累迁至黄门郎领虎贲中郎将。魏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对南朝有戚属者尤甚,因此再徙刘峻母子到更为僻远的代地。刘峻母子衣食难继,不得不到寺庙为僧为尼,还俗只是后来的事情。刘峻却非常好学,在“居贫不自立”的情况下,燃麻杆为灯;夜读昏困,就用麻杆燎发须,“及觉复读”。齐武帝永明四年,刘峻母子不堪忍受民族歧视,由桑乾回到建康。

从描述中可知,诗人的青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代地”应该是当时的代郡,也就是今天张家口市代县一带。诗人在代地期间已苦学成才,南迁时诗人已是二十五岁的青年,之前有无从军经历虽无记载,但也不是决无可能,这首诗也许就写于当时,也许是后来凭回忆而写。当然这些都只是推断,真相到底如何,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