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林向您汇报!您满意吗?

我向群众汇报三件事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松林

市民朋友,大家好!我是市民政局的吴松林。2021年,我们民政部门持续开展“筑基”工程,我和同事们坚持到基层了解群众需求,把“筑基”工程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急难愁盼。下面我就向大家汇报其中的三件事。

第一件说说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咱们天津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有300.2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66%。我们通过调研得知,大约97%的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居家养老,因此,经过多次研究,我们决定要为老年人打造“家门口的养老院”,并提出了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想法。

在“筑基”工程中,我们对逐个社区进行摸底排查,并与老人面对面交流。我们发现有的社区附近没有综合性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人要到旁边的社区才能找到活动场所。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希望在自己社区周边也设立那种能够提供助餐、理疗、理发、休闲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今年年初,西青区张家窝镇四季雅园居民黄淑玲女士就跟我们反映了自己住的地方没有这样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近些年这个社区周围老年人的密度有所增加,确实有必要在这里增加养老服务设施。我们会同西青区民政局研究,找地方、设计方案、联系相关单位。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在黄女士所居住的这个点位新建了一个养老服务综合体,并引入了专业养老企业进行运营,将居家养老、嵌入式养老、机构养老、医疗照护功能有机融合,服务可以辐射周边3至5公里的老年人。综合体试运营以来,开展了托养、医疗、生活、家庭支持等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面向长期照料老人的家庭,综合体还可提供“喘息式”短期托管服务,让老年人子女得到休息调整、缓解心理焦虑。黄女士和老人们对此都很满意。

第二件说说精准救助上门服务。

社会救助工作强调“应救尽救、不落一人”,我们也是在“筑基”工程中发现,有一些群众在遇到突发性困难时不知道该找谁、该怎么办。为此,继“筑基”工程困难群众走访排查专项工作后,我们又组织民政干部再次深入社区,主动发现困难群众,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这一轮走访中,我们的一名干部发现津南区的一名村民因患乳腺癌花费了7万多元医药费,这对于每月养老金只有2千元出头的夫妻俩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面对今后的医药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开销,他们一筹莫展。我们的民政干部一边安慰他们,一边给他们讲,像他们这样出现突发性困难的家庭,政府是有救助政策的,同时表示自己可以帮助他们申请临时救助。就这样,今年7月,老俩口拿到了2万多元的医疗救助金,9月份开始享受每月698元的最低生活保障,10月份又拿到了临时救助金。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走访中遇到了不少,据统计,今年我们走访慰问特殊困难群众9万多人,解决个案问题2167个,支出资金2701万元;将1.5万名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常规保障范围,发放临时救助金15684.42万元;发放“点球式”救助金1133.31万元,救助3327人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三件说说推进第二殡仪馆新址搬迁。

第二殡仪馆新址搬迁在即,新址远离市中心,地理位置较偏僻,周边基础设施还在建设过程中。目前,新址周边没有公交车,与最近的地铁站距离大约有4公里,市民无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直接到达;如果驾车前往,仅有津芦公路一条主干路,容易发生拥堵。交通不便,必定给群众办事造成一定困难,我们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应当主动解决问题,凡事我们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就能少一点。

于是,我们积极协调东丽区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委研究解决方案。经过多轮调研论证,大家终于拿出了解决方案:在公交方面分两步走,首先664路在第二殡仪馆附近增设经停站,解决群众眼下出行问题;下一步拟在第二殡仪馆附近设置较大的公交场站,方便公交车停靠和市民候车。在公路方面,将在津宁高速开口建一条直通殡仪馆的道路,群众从津宁高速至第二殡仪馆可以少绕行8公里,直接走新建出口300米即可到达,同时可以有效缓解津芦公路拥堵,交通不便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面三件事是我们为群众办实事中的三个小片段,我们通过“筑基”工程,把访查到的群众的急难愁盼、大事小情建立了“问题库”,直面问题逐个击破。2022年,我们将继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更好、更多、更贴心的惠民政策送到百姓的心头,让百姓感到舒心、贴心、暖心、安心。

最后提示大家,明天也就是12月13日,我将参加市政府办公厅、市网信办、海河传媒中心联合推出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向群众汇报——2021委办局长年终访谈”,在津云中央厨房的直播间和听众网友互动交流。我和我的同事们将在现场回复大家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记住节目播出时间:天津新闻广播(FM97.2 AM909)上午8点到9点;大家也可以通过津云客户端、天津广播微信视频号、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网络媒体观看同步视频直播。到时再见!

这份汇报,您还满意吗?

欢迎在本文下方

点击“写留言”

发表你的意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津市民政局

2021年总结和2022年展望

2021年,市民政局聚焦主责主业,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抓手,高质量完成年度重点任务,向群众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推进老有所养,用心守护“银发一族”的“夕阳生活”。加大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扶持力度,新建养老机构24家,新建照料中心100个,新增养老床位4055张。实施了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2000多户困难老年人受益。通过“双补贴”方式提升助餐服务水平,超过120万老年人(次)享受补贴优惠和助餐服务,指导500家养老服务机构确定为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机构,所有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为重度失能人员提供护理服务90万人次以上,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保留线下办理渠道,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老年优待证申领等事项办事渠道延伸至村(社区)。开展“寸草心”“手足情”志愿助老行动,60对养老机构、大中小学结成志愿助老对子,为801名送餐志愿者赠送意外伤害保险,“老带小”共学党史,“少陪老”呵护亲情,“老助老”牵手桑榆,提升大城市养老温度。

强化兜底保障,把党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家中。规范低保、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人口确认流程,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救助精准度。全面实施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街乡镇改革,依托“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就近受理、全城协办”机制,实施急难型救助24小时落地等措施,第一时间纾解突发困难,有效预防临时遇困家庭陷入致贫返贫窘境。实现了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为18.35万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4.6亿元。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DNA信息比对绿色通道,打造了“1+5+N”寻亲新模式,今年以来全市共救助2204人次。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持续释放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高质量完成社区(村)换届选举,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通过法定程序当选村(居)委会主任,实现100%“一肩挑”。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水电煤气价格优惠政策,激活社区服务设施功能。组织对全市提升改造后的2162个旧楼区全部进行了管理状况评估,合格率100%。出台了《天津市街道设立标准》,加强行政区划精细化管理。建成街道(乡镇)社工站50个。

持续优化基本社会服务,办好群众暖心事。

实现婚姻登记“全市通办”,群众可通过预约跨区办理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全市已办理跨区婚姻登记1.3万次。实施殡葬领域暖心行动,节地生态安葬今年翻番至30余批次,开展了4场大型惠民节地安葬活动。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今年全市共发放246.6万元奖补。启动第二殡仪馆新址搬迁工作。

2022年,民政系统将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在兜底、普惠、精准、高效上下绣花功夫,科学构建大民生工作格局。

一是优化更为全面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养老服务向为老服务转变,深化大城市养老服务天津模式,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圈。依法推进婚姻登记、殡葬改革等工作,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有序、保障到位的民政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二是打造更为健全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深化“8+1”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推进救助对象精准认定,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紧紧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三是创新更为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鼓励社区党员、物业企业、志愿者等更多群体参与社区服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群体打造社区服务驿站,让“新市民”充分感受天津的开放胸襟和民生温度,让群众的城市生活体验更幸福、更温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美好生活建设贡献民政力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或通过“天津广播” “天天电台道”微信公众号留言

标签: 吴松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