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批评就喊妈妈不爱我了,孩子为什么这么说?第二种原因更普遍

为什么孩子会在家长批评自己、纠正自己的时候,说:“妈妈/爸爸不爱我了,我是个坏孩子”。

每当孩子这么说的时候,家长心里都会咯噔一下,一头雾水,我只不过是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怎么就不爱他了呢?这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家长批评自己,就是不爱自己了

1、首先是内部原因:受孩子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3岁的孩子,其认知发展水平处在前运算阶段,有“刻板化、中心化”的特点,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处在“转换推理阶段”,把两个看起来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认为A事件一定会引起B结果,理解问题的维度很单一。

就拿孩子被批评以后,认为家长不爱自己了这个观点来说。

我们成人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我批评你,仅仅是因为你做了错误的事情,跟我爱不爱你没有关系,我批评了你,不代表不爱你了。

爱是多维度的表达,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要求、顺应孩子的想法,在孩子做出错误行为时候,给予纠正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这是成熟的、合理的思维,是随着年龄、认知、生活经验、教育等因素综合发展出来的结果。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的思维是这样的:我做错了事情,妈妈很生气,批评了我,妈妈不爱我了/我是个坏孩子。

爱是单一维度的表达,我需要什么,家长就应该给予什么,家长要温柔回应、及时满足,不发脾气,不生气,不批评自己。

这是不成熟的,刻板的、局限的思维,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正常认知水平。

所以,如果当我们听到孩子说“你不爱我了”的时候,不必觉得非常扎心。

2、其次是外部原因:家长对人不对事的说话方式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都是以“剥夺爱与关注”为手段的各种威胁,本来孩子对爱的认知就是局限性,片面地,父母这样的方式无异于给孩子局限认知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比如:

孩子玩得不回家,父母叫半天不走,于是威胁孩子:你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你自己外面玩去吧。

孩子发脾气哭闹,父母威胁孩子:没人喜欢爱哭闹的孩子,你再不讲理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只爱听话的孩子,不做错事的孩子。

这些话耳用起来确实立竿见影,孩子一听立马“投降”,但会带来隐患:家长一旦生气批评自己了,孩子就会认为,爱被家长收回了。

认知发展的局限,加上家长对人不对事的说话方式,一内一外,共同影响,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误区,认为批评孩子、严厉管教孩子和爱孩子是对立关系,这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被对待的。

要得到父母的爱,就得做出正确的、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来匹配,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不调皮捣蛋、好好学习、听话乖巧、不打人骂人、好好吃饭、勤快、懂事。。。。。。

我们长期陷于这样的恐慌:我要是做不到,做不好,父母就不爱我了

我们努力做一些事情,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表扬。

所以当我们成为父母以后,非常在意爱孩子、保护孩子安全感这件事情,我们不想重复父母的方式,于是形成了一个怪圈:我们批评孩子,孩子就会伤心失落,安全感就会受到冲击,心灵就受到伤害,所以还是不要严厉批评孩子了,不能凶孩子,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有时候温柔地讲道理又不管用,这可怎么办?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何在不影响“爱和安全感”的前提下,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正确的方式是在“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下,建立“有条件的规则”,帮助孩子区分爱和约束,具体来说就是:

1、用规则来纠正行为,不用“爱和关注”作为置换条件

某件事情能不能做,该如何做,本质上就是规则的体现,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成长,而不是为了讨好父母,迎合父母的情绪。

比如,孩子边吃饭边玩平板,父母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吃饭规则是不能边吃边玩,你把平板放到沙发上去。

孩子肯定不听,会说:我就不,我就要玩。

家长肯定很生气,但此时多说无用,直接执行规则才是最重要的,站起来,从孩子手里拿走平板放在沙发上,严肃地告诉孩子:吃完再玩。

孩子开始大哭大闹,喊着妈妈不爱我了。

家长无需解释,因为哭闹中的孩子耳朵是屏蔽状态,只需要抱着孩子就行,肢体语言也是表达爱的方式,拍着背,持续地抱着即可,等到孩子平静以后,再告诉孩子:妈妈是爱你的,我生气是因为你违反了吃饭规则这件事情。

整个事情的处理,没有用剥夺爱和关注作为置换条件,只是按照吃饭规则来执行。

解决完这个冲突以后,就翻篇了,按照正常的状态和孩子相处,该笑就笑,该玩就玩,别一直板着脸,生着气,让孩子惴惴不安。

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获得经验:父母生气的是我刚才做的那件事情而已,我做错了一件事情,不影响接下来一整天父母对我的态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在孩子需要帮助、需要关注、负面情绪的时候,少一些嫌弃,多一些支持

在婴儿阶段,积极回应婴儿的需求,饿了就给吃奶,困了就哄睡,哭了就赶紧安抚,醒了就陪玩,对婴儿笑,跟婴儿说话,这些方式对婴儿来说就是“爱和安全感”,基本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无条件给予。

到了幼儿阶段,学前阶段,孩子可以独立完成吃喝拉撒,还可以自己玩一段时间,父母也不需要分秒不离地陪着孩子,考验“爱和安全感”的项目增加了父母是否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否能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是否能有耐心陪伴孩子度过叛逆期。

发展到这,抚养难度就增加了,因为可怕的两岁,叛逆的三四岁,执拗的五六岁,每个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都会挑战父母的耐心和精力。

我们会容易倦怠,容易发火,不想搭理孩子,再有耐心的父母也忍不住想要揍孩子,玩手机的时间比陪孩子做游戏的时间长,对孩子的要求比引导多。

孩子对父母的需要逐渐增多,父母对孩子的包容度和支持度逐渐降低

这种落差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嫌弃了”。

所以当孩子说出“你不爱我了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白,孩子这句话背后的真正需求是:想要得到帮助和关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用具体的事物,给孩子解释抽象的爱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无条件的爱时,不论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父母对孩子本身的爱是不变的。

我也曾用这句话给我儿子解释,妈妈刚才批评了你,对你凶了一些,只是因为你刚才做的那个事情,而不是针对你这个人,妈妈还是爱你的,你明白吗?

儿子点了点头,说明白,我以为儿子真的明白了,但是后来发现他根本不理解。

因为后来有段时间,我自己情绪不太好,再加上做眼睛训练的时候,他配合度不高,我总是很严厉地对他,儿子那段时间变得很粘人,总是要和我抱抱,晚上睡觉的时候问我: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我说,不是啊,我很喜欢你,很爱你啊。

儿子说:那你为什么总是因为一点事情就跟我生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当下又想用那句话给他解释,但是最终没有说出来,感觉这句话太“抽象”。我思考着,如何让孩子理解,批评了你,不代表爱就减少了这个道理。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找了一个杯子,往杯子里装满水,对儿子说:我想用一个游戏来解释你昨天晚上问妈妈的那个问题。你的疑惑是,妈妈对你生气,发脾气了,爱就减少了对吧?那么,现在妈妈用这个杯子假装是妈妈的心,杯子里的水是妈妈对你的爱,你看满满一杯,然后呢我们就把这杯放在这里,如果妈妈批评你了,你就来看看,水有没有减少好不好?

儿子听完后,提出了一个补充建议:妈妈你再找个杯子装满水,代表嘴巴上的爱,怎么样?

我拍了拍手,表示赞同,然后儿子在两个杯子上分别画了桃心和嘴巴。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儿子因为乱扔垃圾、墨迹着不去洗漱、墨迹着不来吃饭、训练不配合等诸多小事,被我凶了,被凶完以后,他就跑过去看两杯水,看到“嘴巴的爱”那杯水变少了(提前偷偷舀出去的),“心里的爱”那杯水没有变化,看了我一眼,笑嘻嘻地走开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方法在逻辑上虽然有“漏洞”,但是对于5岁前,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孩子来说,解释得通,不过,我们不能只用这个方法来“忽悠孩子”,没有行动上的爱​。

最核心的方法,还是需要父母在对爱的表达上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标签: 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裴姓气质好名字

家长们都想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听又有内涵的名字,既能凸显孩子与众不同的美好气质,又能为孩子日后的发展带来好运。裴姓气质好名字有哪些?长衣下垂之样子。用作人名意指杰出,高大,强势之含义。起始,扩大,发展,沸腾,举行,设置,建立。用作人名意指朝气,大展宏图,性格开朗之人。

抗原脱敏治疗过敏性鼻炎

经此法治疗的病人,体内可产生大量特异性IgG封闭抗体,可阻断抗原与IgE抗体的结合,降低介质细胞的敏感性,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脱敏疗法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根治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但需要说明的是,脱敏治疗并不是万能的,虽说是目前唯一可能根治过敏性鼻炎的方法,其完全治愈率也只有50%甚至更低,有效率一般认为在85%左右。

“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为何传位侄子?

宋仁宗比起很多雄才大略的皇帝只能算中庸之资,但是他的成就却达到了历代皇帝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史学家公认他是“千古第一仁君”,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历史上以“仁宗”做庙号的有皇帝有6个,只有宋仁宗实至名归!宋仁宗唯一为后世诟病的就是没有后代这件事情了,其实宋仁宗并不是没有儿子,只是儿子大都早夭,生下来没多久就死了。

2012年阿富汗健美先生大赛

2012年5月9日,阿富汗健美先生大赛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举行。

红、蓝宝石的挑选原则

颜色须够深、够娇艳。最美丽的颜色是“鸽血红”红宝、“矢车菊蓝”蓝宝。

太阳伞是黑胶好还是银胶好,你知道怎么选吗

太阳伞黑胶比银胶好。防晒包括两个方面:遮阳效果和防紫外线效果。综上,黑胶伞防晒效果更好一些。遮阳伞黑胶好还是银胶好,我们知道银胶都是放在遮阳伞的内面,能够阻挡直接照射的紫外线。因此,怕晒黑的人们选择太阳伞时,应当注意选择内部是黑色或者绀碧色等深色的产品。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