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家庭,一到节假日总是想带着孩子到处旅游,见见世面,放松一下。
前几天带孩子去了趟国家博物馆,40多度的高温天气,仍然不减人们的旅游热情,天安门广场、故宫乌泱乌泱的全是带娃的家庭。

可是一路走过来,我却没看到几个特别开心的孩子。
孩子们几乎都被晒蔫儿了,满头大汗,无精打采,一点儿笑容都没有,很多跟着研学团的孩子一个个更是垂头丧气,疲惫不堪。
遇到无数个骂孩子的家庭,要么嫌孩子出门不开心总是甩脸子,要么嫌孩子不认真参观,只想买东西;一会儿嫌孩子走慢了,一会儿嫌孩子不帮忙看行李,本来是想带娃出门开心,结果孩子出门又热又要挨骂,真不容易啊。

而我们的妈妈群里也全是旅游带来的各种抱怨!
“我特意请假带他出来旅游,他竟然说不如在家待着吹空调!”
“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好不容易轮到我们,孩子竟然坐地上死活不进去,哭着要回酒店!”
“参观完博物馆,我问他有什么感受,他竟然告诉我雪糕挺好吃的!”
诸如此类的抱怨一大堆,让各位家长非常愤怒和不理解。

明明想带孩子出门玩,结果孩子千百个不开心,不高兴,还动不动就给甩脸子。
看完展览,以为孩子一定收获满满,没想到孩子记得的竟然只是“打卡的印章真好看”,“文创雪糕真好吃”。
家长们感到非常寒心,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你竟然不领情;带你长见识,结果你就知道吃!真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

带孩子去旅行,家长一定要提前做好两项准备,否则真的是既浪费钱,孩子还不喜欢,家长孩子都闹心。
1、让孩子参与到旅行计划和准备中
大多数家庭旅游中,都是父母选择目的地,订好酒店和路线,查找攻略准备行李。而孩子充当的角色就是到了就玩,给了就吃,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操心。
看似无忧无虑,不用操心,实际上,当一切都是被父母说的算,孩子就很容易失去兴趣。

看过一个视频,一位母亲带孩子去旅游,走之前,她将旅游费用全部转给了儿子,让孩子安排每天的消费。万万没想到孩子有了巨大的变化,开始精打细算,学会货比三家,每天都会认真记账,安排食宿游玩,变得更有责任心了。
既然孩子是旅游中的一员,那么就要让孩子参与到旅游的计划和准备中来吧!
让孩子选择目的地,孩子的旅游积极性会变得更高;
和孩子一起选择酒店,查找旅游攻略,制定旅游路线,准备旅行物品,孩子能更有责任感,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加强,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外出遇到问题鼓励孩子沟通解决,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次旅行,不是见过多少美景,吃过多少美食,而是让每次旅行都能带给孩子成长,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2、提前了解目的地
周末去鲁迅博物馆,遇到了一个研学团,全是十三四岁的孩子。这帮孩子一进馆,几乎没有一个人看展览,往地上一坐,开始围在一起打游戏。
他们的父母本以为孩子参加研学团是学知识去的,结果竟然是回了起点——玩手机。
而他们不愿意参观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人物历史的不了解,导致根本提不起兴趣。
有一次去国家博物馆,见到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讲解展品,从历史背景到展品特征,娓娓道来。孩子讲完后,家长马上解释“我们只是普通游客,因为孩子对历史感兴趣,所以才忍不住给家人进行讲解,请各位见谅!”顿时周围的赞叹声不绝,都为男孩鼓掌!

有多少孩子去国外玩一圈,却连欧洲有几个国家,首都是哪里都分不清?
有多少家孩子去了故宫,却连清朝历史都不知道,曾在位皇帝是谁都不清楚?
有多少孩子去了龙门石窟,却连基本历史都不了解?
约翰逊曾说过,一个人在旅游时必须带上知识,如果他想带回知识的话。
如果带着空空的脑袋去旅行,带回来的就只有三个字“我去过”。

俞敏洪曾建议:在旅行前一定要阅读相关书籍,包括当地历史、风俗文化、前人写的游记等等,阅读时做好笔记。
当孩子对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有所了解时,他才会更有兴趣去多了解,多观察,才能将知识和眼前的景观融会贯通,游有所获!
假期我带娃去了一趟大同,孩子提前查了很多的资料,包括介绍北魏的历史书籍,关于云冈石窟的纪录片,应县木塔的建筑纪录片。
参观的时候,孩子非常开心地给我们做讲解,讨论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当眼前的一切和他的知识储备挂钩时,孩子的旅游兴趣大增,收获更多。

在一场旅行中,孩子的关注点,家长往往想不到,孩子感兴趣的也让家长很意外。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在旅程中有所收获,就要让孩子更深入地参与到旅途中,成为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这样的旅程对孩子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