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软科荐校”。
有一种大连特产叫“航母”,有一种“世界芯”选择大连。有一种浪漫叫“连理”共赴,有一种担当叫“大工精神”。
他迎朝阳诞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他汇大国良师、铸大国重器、育大国脊梁,书写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一道道“奋进之笔”;他兼具理工人的硬核与浪漫,为每一位学子开启不设限的“向阳人生”。
他,就是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
迎朝阳而生
1945年10月,大连(时称“旅大”)地区结束殖民地历史,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1948年秋,为适应全国解放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着手筹建了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大连大学。当时大连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连大学工学院,就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1950年独立为大连工学院。
此后,理工立身、科技立校,承红色血脉基因,大连理工大学稳居中国高校“第一方阵”,在充满未知与空白的科技画卷上书写属于大工的“奋进之笔”。
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第一座现代化油港、第一座大型砼斜拉桥与T型刚构体系桥梁……科技史上的多项“第一”,都凝结着大工人的智慧。
步入新时代,大工人又频频刷新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史纪录。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钟万勰院士领衔研发仿真软件,解决了我国重大装备缺乏自主研发软件的“卡脖子”难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廷举教授团队研发合金接触线制备技术,刷新了我国高铁试验运营的世界纪录;高性能精密成形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世界首台超低温成形装备;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团队,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工业装备结构优化设计,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减重645公斤!
坐落于信息科技产业迅速崛起,英特尔、SK海力士等芯片巨头纷纷看好的大连,大工还面向国家“芯”之所求,承担“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纵向课题百余项,不断夯实集成电路领域坚实的科研沃土。
2016-2020年,大工共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7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奖12项。其中,201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9年斩获全国唯一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根据软科2016-2020年度内地高校国家“三大奖”折合分数统计,大工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位!

贾振元团队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图源:大连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时至今日,大工的学科之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着夺目光彩!不仅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排名世界第4,仪器科学、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矿业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通信工程、图书情报科学皆位至世界前50。永不懈怠、积厚成势,大工的成绩里书写着新时代大工人的精彩篇章。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对办学有利的事,就是要冒点险。不干,机会就错过;一闯,也就上去了。”“办第一流的大学要靠第一流的教师。”著名学者、教育家、大连理工大学主要创始人屈伯川曾言。

大连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屈伯川(图源:大连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作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学校请来了大批专家学者前来教学。一批追求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从香港、北京、上海,闯过敌人重重封锁来到大连。老院长屈伯川四方奔走乃至“三顾茅庐”,搭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豪华”师资团队: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钱令希;中国军事通信工程奠基人毕德显;国内催化科学奠基人之一张大煜;国内内燃机事业先驱者之一胡国栋;国内水利工程事业开拓者之一李士豪……人才济济,催人奋进,师者如光,熠熠生辉。
如今,大工是为数不多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均为院士的高校,双院士领衔,15名两院院士、35名兼职两院院士、1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83名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刚刚揭晓的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中,榜上有名的48位青年科学家中,就有2位大工科学家!
引人才、育人才,胜于人才。74年来,大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35万余名毕业生,很多成为治国栋梁、学术大师、业界翘楚。他们满载大工精神,自大工启程,奔赴祖国各地,将大工人的担当传递四方。
不畏“寒彻骨”。首届校友俞鸿儒院士在我国电力短缺时代,突破外在资源制约,选择氢氧燃烧驱动方式建设风洞,在一次次炸毁中反复校正,也因此而“炸”出了一条新路。1998年,俞鸿儒领导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1998年9月,俞鸿儒(左一)为JF-10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代表现场讲解JF-10的运行原理。(图源:中国科学报)
心怀“国之大”。1984届校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在国家航天领域耕耘了30年、贡献了30年,参加了工程的研制和全部27次飞行任务,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历程,2023年荣获“钱学森最高成就奖”。
勇于“挑大梁”。1988届校友马瑞云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总建造师,诸多领域攻关从零起步,6年间每周下发生产计划指令达2000多项,完成超过20艘超大型油轮的科研量、工程量,实现焊接质量、建造精度全面超过辽宁舰,为航母国产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山东舰(图源:央视新闻)
除了促进科技进步以外,大工人还持续开展教育扶贫。自1999年起,从大连到青海化隆,到新疆哈密到云南龙陵,大工人跨越大半个中国、数千公里的距离,怀揣教育扶贫的梦想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扎根。在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共同努力下,龙陵县于2019年4月退出贫困序列。
大工人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生花。
“连理”共赴
凌水河畔、黄海之滨,滋育万千桃李,笑浴万里春风。
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四时之景皆有不同。校名上的“连理”二字,成为全国独一份儿的风景。而“学在大工,创新在大工”的文化氛围,也让一批批大工学子在理论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收获真知,让独属于理工人的浪漫在广阔天地里大有可为。

图源:大连理工大学
是工科男,也是艺术家。在2021年的央视春晚舞台现场,一头3米多高、通体金黄、风格奇特的大金牛以极具视觉冲击的机械造型让不少观众叹为观止。而这,正是大工校友肖迪的作品。肖迪本科为大工内燃机专业,硕士转攻大工美术学专业,创立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堪称国内动力机械装置艺术第一人。

肖迪团队创作的国内首个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大型高科技巡游表演机器马——“中华巨马”(图源:大连理工大学)
是追梦者,也是真“学霸”。近期,“纪向宁考研成绩总分439分”词条冲上热搜。作为一名演员、一名以439分高分摘得北大艺术学院硕士初试第一的考研人,纪向宁也是大工2012级日语专业校友。就读大工期间,他建立了语言学习的专业思维、经历过舞台的一次次绽放,逐渐凝聚成对表演的明确热爱。因考研“一夜爆红”之后,纪向宁只平静回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是探索者,也是竞技人。每年,大工学子在“挑战杯”“互联网+”、电子设计、智能汽车、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国家(际)级奖项近千项,位居国内高校前列。2023年,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上,大工两支参赛队伍勇夺“无人协同系统赛道组”全国冠亚军,在全国仅8项的一等奖中独占两席!
海纳百川,百川归海。每一种人才都能在大工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开启永不设限的向阳人生。
2023年离别的夏天,大工给11494名毕业生送上了一份浪漫又独特的毕业礼物——楼体3D光影秀。不仅展示了校徽校训等图案文字、学校科技成就和大国重器,还将11494名毕业生的名字逐一“刻”到主楼上,并用激光刻画出祝福话语,如此铭记每一名毕业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时光,这份毕业礼物也刷屏了DUTers的朋友圈。



独属于理工高校的硬核与浪漫,是纵使艺术与想象天马行空,也会赋予严谨工整的科技与表达;是心怀无限宽广的星辰大海,也会脚踏实地步步前行;是高手如云的赛场上争分夺秒角逐激烈,也会团结一心并肩作战愈战愈勇;是与大工相遇的那一刻,大工将助你乘风破浪,与你“连理”,共赴前程。
一入大工门,一生“连理”情。DUTers,你的名字,被母校镌刻。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
在在这片浪漫而理性的土地上,一代代大工人传承红色基因、秉承大工精神,践行着赤心报国的无悔承诺。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相信大工,永远坚守初心、澎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