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举报新东方:教培不能像扫黄一样坚决,干脆就不要禁止

很多小伙伴私信我,让我谈谈某网红打假新东方的事情。

该网红从今年4月起,铁头持续发布多条“打假”视频,点赞最高的是三亚海鲜、消失的美容院等视频。目前,该网红发布了66条视频、不到半年涨粉超300万。

这等吸粉数量实在令人羡慕。

只不过他这次举报新东方补课的事情,不再是一致好评,引来很多非议。

他认为,新东方进行学科类补课违反了教育部和浙江教育厅关于“双减”的相关规定,属于违规违法行为,造成教育不公平。

现在杭州新东方已经全面停课。

这个事情争议特别大,好多家长认为不给孩子补课,他就会落后其他人一大截,内卷不是靠某个个体就可以改变的,是整个高考制度的后遗症。

所以网红举报新东方,看似师出有名,但更大的是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要么你去改变整个教育制度,这才是治本又治标的行为,再或者你把全国的培训机构都举报了也行,你单单举报杭州的新东方,等于让杭州的孩子少了补课的渠道,让他们落后一大截。

很多家长将心比心,于是对网红的行为义愤填膺。

如果我是孩子家长,我大概率也是这个心态,可仔细想想,又觉得哪里不对。

明明网红的举报是合法的呀,为什么遭到那么多人的抵触呢?

我没记错的话,202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双减”政策,教培行业受到致命打击,甚至连新东方都开始转型直播带货,现在转型效果倒还是挺不错的。

但是这之后“双减”并没有被取消,依然还是现行的法律法规。

既然如此,为什么新东方可以继续违法补课呢?

因此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网红举报新东方”方向就是错的,而应该问,为什么没有监管和执法机构主动打击这样的违法行为。

如果严格执法,这些教培行业为啥还可以死灰复燃呢?

所以吧,我就觉得这种灵活执法的现状让人很困惑,要么你不要下这个文件打击教培,继续保持高度内卷,既然下了文件,那就保持打击力度,像扫黄禁毒一样严格执法。

文件刚刚下发,大家都很积极,一棍子打死一个行业,现在才刚刚过去两年,这个文件已经形同虚设。

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不太好公开宣传了,改个名字继续补课,换汤不换药。

我家隔壁有一家学而思,两年前看着它就快倒闭的样子,每天灯都不开,现在又是门庭若市,小朋友进进出出的,热闹得很。

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搞什么素质教育了,不给布置课后作业什么的,现在都过去二三十年了,除了我们这批人素质还可以以外,更大的区别在于,现在孩子的压力反而越来越大,应试性更上几层楼。

至少我当时还没什么学区房的概念。

所以大家把矛头对准网红,伦理上我能接受,但是逻辑上大错特错,很典型地树稻草人行为了。

偏偏监管部门又不争气,搞了个开头就开始虎头蛇尾,相当于再次把问题抛给家长。

作为家长,一边嫌弃社会内卷,一边又想偷偷卷赢别人。

那么培训机构死灰复燃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供求关系一直存在,再加上监管灵活执法,自然也就恢复到从前那种平衡状态了。

谁不想素质教育,谁不想快乐教育,但是没办法呀,除了读书,普通人很难另辟蹊径——极少数招博士的小学生老板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

甚至现在连努力读书都很难改变自己的阶层了。

再反过来看看那些欧美国家,为啥他们不急着补课,因为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

去当个装修工,卡车司机,电工之类的蓝领,赚得可真不比硕士博士少。

我在德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教授到手4000,超市营业员到手2000,都是税后,贫富差距非常小。

有人说,那是因为他们产业升级做的早,所以有足够的剩余价值。

我越来越觉得这个逻辑是错的,你说干个蓝领有啥剩余价值,纯粹就是因为干的人少,物以稀为贵。

相反,为啥我们赚不到钱,因为人多,不管啥行业都是人挤人,除了烟草电力那些垄断行业,剩下的即便有高科技,用不了一两年也会内卷起来,光伏新能源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些话再继续往下说就要违规了,相信大家多多少少也有亲身经验。

只要根本的发展逻辑没有改变,素质教育,双减,学区房之类都是表面功夫,可能也只有靠人口的变化来给脸色看了。

可以想象的是,即使这次新东方被举报关停,没多久还是会继续营业,网红还能再次举报教育机构违规违法。

流量赚到了,一切涛声依旧,也挺好。

公众号:七叔东山再起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