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身高全班倒数,德国儿医的一番大实话,让我整个人又好起来了....

让孩子长个高个子,是不少家长心中的执念。但是,孩子不是生产线上的标品,不是“长度误差”超过几厘米,就要打上“不合格”的标签。所谓监测生长曲线的变化,并不是判断孩子身高是否存在问题的标准。德国医生的这些意见值得一听……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天赋一饼(ID: tf1bing)

文丨黛西    编丨May

娃的神奇身高

在今年之前,饼饼是班里同龄娃中最矮的一个。经过这大半年的静待花开,她的身高现在已经跃居全班倒数第三。

怎么追上来的?

嗯。。。是因为今年班里转来了两个新娃。一个男孩,比她大一岁,比她矮一截。一个女孩,和她一般大,比她矮一丢丢。

坦白说,我对饼饼的身高百思不得其解。吃得好,睡得早,动得虽然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基因?基因就更不背锅了!我裸高1米7,队友穿上3厘米的内增高垫也有1米8,怎么生出来的娃比人家矮半头呢!

身高焦虑

我知道,身高焦虑不能全怪家长,周围人的话完全不care是很难的。

我之前在德国的线下店里挑学习桌椅,所有的小学生椅子,饼饼坐上去脚都不够不着地。店员无心的一句“一般五六岁正常身高的孩子都是能够到地的”,我听了心里也很不舒服,您说谁不正常呢?

矮个娃无处安放的脚找到了人生中的位置...

国内个别医生也很会煽风点火,我一朋友的闺女和饼饼一样大,身高和饼饼齐刷刷,据她说已经被医生“提醒”好几次了。

“你家的孩子偏矮,远远低于这个年龄的平均身高。”

“你看这个生长曲线表,你家孩子在这儿,很靠下。”

“看看你们要不要测骨龄,干预治疗?”

我带饼饼去查体,医生也会测身高,也看生长曲线。看完就一句话:正常!

当然他也问了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运动怎么样。挺好,挺好,都挺好。

然后他更坚定了,一切正常!

我记得在去年,饼饼的身高已经跌到了生长曲线的5%附近。

说实话,我不淡定了。这这这,这真的正常吗?眼瞅着就跌破3%的“下限”了,不用做点什么吗?

德国儿医说,你想做什么?你需要做的就是,给她买衣服买小一岁的!

生长曲线怎么看?

后来和儿医认真聊了一下,我懂了,不是他佛系,是我误解了“生长曲线”。

我一直把生长曲线作为“衡量身高和体重”的标准,把3%-97%当成“正常范围”,那么低于3%就是“不正常”。

实际上,监测生长曲线的变化,是为了发现营养不良或一些病理性的问题,而不是让人把“达到某个百分数”当成目标。

很多人觉得,身高在50%以下就等于“偏矮”,30%以下就等于“不正常”,10%以下就急着去医院测骨龄、打生长激素了。

生长曲线要是知道这事儿,它会说求求放过我吧!作孽啊我!

生长曲线的绘制过程,是让100个正常发育的健康孩子站成一排,最矮的三个是3%,最高的三个是97%。

划重点,“正常发育的健康孩子”。

换句话说,低于3%并不能说明孩子不健康不正常。

3%的“底线”,只是一个提醒医生和父母引起注意的alert,看看是不是有病理性问题,但并不是判断“有没有问题”的标准。

班里那个比饼饼矮一截的6岁男孩,身高妥妥低于3%了,但在德国医生眼里也是正常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男孩的爸爸是德国人,比我矮,妈妈是越南人,目测1米5不到,他的身高矮因为基因遗传,不是病理性的,所以没什么需要特别干预的。

只要营养正常,活蹦乱跳,排除病理性原因,那么即便身高低于3%,他也是个正常孩子,健康孩子。

孩子不是生产线上的标品,不是“长度误差”超过几厘米,就要打上“不合格”的标签。

对生长曲线的误解真的很常见,别说3%了,根据我的身边统计学,很多人都把超过50%的平均身高当成“努力目标”。

我的朋友圈里就有一个爸爸,为了儿子身高追上平均值,让孩子过量运动,强迫吃光规定的饭量。

运动和营养当然很重要,但这样只会导致孩子精神压力大,疲劳,厌食。

中国古人说的“过犹不及”,蕴藏了太多的大智慧,我们当父母的真的应该多提醒自己。

我甚至觉得,这种对“达到平均”的执念,已经不属于科学养育问题了,而是属于人生观的范畴。

就是那种一旦在平均值以下就焦虑,凡事都要“争上游”的紧绷感——这和生长曲线的意义完全不搭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身高的问题不只是身高

我知道很多父母焦虑孩子的身高,并不是焦虑身高本身,而是焦虑身高可能会带给孩子带来一些社交困惑,被同学嘲笑,起外号,被欺负,孩子感到自卑,没自信。

实际上,自卑的理由千千万,就算没有身高的烦恼,大个儿,挺拔,一样会被起外号,被嘲笑。

长太高了,也会被喊电线杆,长得不高不矮,但脑门宽了点儿,鼻子大了点儿,门牙歪了点儿,大腿粗了点儿,皮肤黑了点儿,青春痘多了点... … 任何一个身体特征都可能成为被嘲笑的理由。

所以怎么办呢?

难道要为了孩子不被嘲笑,一点点改变他们的身体特征,才能让他们自信起来吗?

重点不是让孩子符合大众审美的平均值,而是让他们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足够高的自尊水平,足够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

同时让他们学会辨别,“嘲笑”这件事,到底是谁有问题?

我的身体没有惹到任何人,我接纳我的身体,喜欢我的身体,这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嘲笑我的身体特征,除了说明你是个无礼的人,不说明任何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矮个子娃的妈妈,我还想跟同款娃的姐妹们说,别太自责,别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了妈妈以后,特别容易自我归因,好像孩子一切不太令人满意的发展,都怪自己哪里没做好。

饼饼身高跌破5%的时候,我也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

是不是给的牛奶太少了?是不是最近犯懒带她运动不够?

是不是没有干预她打鼾,导致睡眠质量差,生长激素分泌不够?

但后来我发现,即便刨除了这些因素,咣咣喝奶,咔咔运动的孩子,照样可能矮。

人都喜欢为结果找原因,但成长是个混沌系统,并没有那么精确的因果解析。

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矮,有的孩子长得快,有的孩子长得慢,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独立”意味着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所以你我之间并没有太多可比性。

如果一定要比,那就纵向比,和从前的自己比。不只是身高,人生所有的进步和改变,其实都只和自己有关。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