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是跟大家分享一位粉丝小伙伴的职业规划案例分析,她跟我说道:
“我是女生,今年30岁,未婚。现在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大专院校当教师,家乡在同省份的省会城市。
之前本科刚毕业时,在家乡一所私立学校当老师,工作很努力,曾拿过市一等奖。因为长期和前男友异地,于是我辞职考研,去一所985学校读教育学硕士。
我属于内驱型且高敏感,经常在自我和外界压力之间摇摆,拖延,最终会选择遵从内心。不太听话,质疑规则,相信小概率事件。
一般有压力强迫我时就不想动,不过现在好在有所改善,总在最后期限截止前完成任务。成绩班上前二,读研期3个校级奖学金,研一写了两篇小论文,一直拖着没改,导师也佛系,没发表。
曾经是个恋爱脑,认为感情比学业和事业更重要,决定都围绕着前男友,研三最后一学期分开了。当时论文也出了问题,经历了重新收集数据、复审等一系列事情。
那段时间不断反思、推翻、重建自己,开始学习自爱、独立和勇敢,顺利通过了复审、答辩。朋友推了一个岗位给我,人才引进,裸考一次上岸,目前在大专当专任教师。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得到过很多人帮助,希望自己未来有能力也能帮助他们,回馈社会,将自己的热爱与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
父母重组了家庭,觉得亏欠我,所以对我没有要求,未来也不需要我养老。他们在省会城市给我买了房子,但之后的物质方面不会再给我其他帮助。
希望后期能去省会的大专,压力没有本科大,房子在那边,也更喜欢大城市。我本科生物,研究生教育,博士更倾向于心理学,也有考虑教育,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今天,我就借回复这位小伙伴的机会,跟大家说一些我的观点和思路,供其他类似处境的小伙伴们参考。
我先说结论:推荐继续在当前的大专工作,可先以“主业+副业”结合的模式,慢慢朝着自主创业的最终方向去努力。
省城的大专,如果凑巧有机会的话,可以积极地去考,但绝对不能把这个当成职业发展的唯一希望,只能是捎带、顺便关注的一个小事情。首先要把心态摆正确了。
原因很简单,你这个年龄没进了省城的大专,以后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这是肯定的。这其实也不仅仅是你的年龄决定的,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编制这个东西,说白了,只是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一种较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制度而已,很明显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这种制度已经有点跟不上新的经济节奏了。起码在体制内工作制度没有大规模改革之前,就是这样的。
所以,今后的趋势,不管哪种类型的编制,总量上都不会继续增多,只会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为止。当然了,在经济较落后地区局部来看,反而会看到编制增多的现象,但这是国家有意而为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慢慢平衡区域经济差异。
通俗点说就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有点就行、够用即可,并且不应该有过高的薪资待遇。当然,薪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与区域经济差异有关。
你的原生家境,虽然不是特别地完美(其实从来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完美家庭),但也总算衣食无忧,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至少算小康家庭了。所以,你无需为基本的生存糊口而发愁,更不应该把编制这个东西,作为你的毕生职业诉求。
你未来的长期职业大方向,一定是自主创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要把创业这个词理解得过于狭隘,不是说创业一定就只有摆地摊、租场地开店这些形式。
当前已经是互联网经济时代,创业既可线下,也可线上;创业规模也可大可小。未来社会,小型创业团队和超级个人,才是社会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一拨人,也是最符合未来经济趋势和新时代要求的。
之前的作品中,我多次讲到过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社会人,比较完美的职业发展路径其实是:
年轻时,认真做社会生产的执行者;
年长时,努力做社会生产的组织者。
只有以这种核心思路去发展自己,才能让自己一直在职场上有长期的竞争力和价值。
咱们再说的具体一点,拿你现在的工作性质和个人追求来综合考虑,你其实需要做的,是先把手头的工作全力以赴认真做好,积极反思工作的本意和目的,思考如何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尽快地达到一个轻车熟路的地步。
认真做好第一份工作,才能顺利进入到职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如何自主创业。
说得简单、通俗一点,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其实就是在社会上充当管理者、组织者的角色,去辅助各行各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有新的突破,最终使大家共同富裕。
再从教育的未来趋势上说,教育的最终方向,并不是教人如何应试,而是教人如何去创业,让人人都有一份对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创业项目去做。
搞研究、做学术,不一定非得去学校里去做,也不一定非得拿到什么学位、学历,只要做的事情能真正地帮助到社会上的其他人,有所创新,产生了积极意义上的价值,就是对的方向。
换句话说,如果你愿意经常反思,经常研究,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供学习和研究的素材。学习这件事,本来就与读书、上学没啥太大关系,这个我去年就深度分析过。(标题为:学习这件事,一直就与上学、听课、读书、写作业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假如你只是希望自己相对稳定安逸一些,我也许会建议你读博进高校。但你自己又说了,希望未来有能力时也能帮助他人,那这样的话我肯定就不建议你读博了,更不要进高校。
你可以一边做着现在手头这份工作,一边利用碎片时间,在互联网上多了解一些与创业有关的资讯和知识,可以从现在开始,一边输入相关知识,一边输出对应的自媒体作品(其实就是读后感、随手日记),以这种方式,去慢慢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利用输出(作品)倒逼输入(知识)。
另外,我建议你在目前的单位至少干够3年,不能再少了。先攒点钱,然后可以考虑辞职回省城,深入到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创业项目中,从打工开始做起,但目的是为了调查研究,反思创业底层逻辑,精准把握某一个商业项目的关键性数据。
到了职业生涯后期,可以从打工过渡到合营,甚至最终发展为独营,或者等自己年龄较大时,只做线上创业类教育项目,等等。这些都是你可以努力去做的未来方向。
换句话说,你现在已经可以开始着手去做一些事了,主要就是看知识,反思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路,前期肯定是以学习为主,别指望一上来就赚钱。
如果你能把创业方面的教育做得很好,帮助到了更多的普通人创业,这一定是比你读博进高校的意义更大的,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大。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个人长期职业发展趋势,往往都不是普通人常规思维里的那个样子。所以,你问我职业选择是A还是B,我可能会告诉你:两者都不是,而是C。希望你能明白这一层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