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伸手向父母要钱并得到想要的数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有的父母不这样认为。知乎上,一位答主在回答“什么时候你突然明白钱有多重要”时,说了一件事,引发共鸣。
有一次,已经上大二的女儿向他要8000元,打算换手机。这个父亲表示不理解,因为女儿的这部手机买了不到3年。女儿表示,手机有点旧了,周围很多同学都换手机了——划重点:对钱没概念,她并不清楚8000元是很多人达不到的月收入。此外,还爱攀比。
父亲对女儿说,想换手机自己打工挣钱,做暑假工也能赚两三千,不够的话可以补贴。另外他提出,一个学生用三千左右的就行,毕竟家里不是开银行的。第二天,女儿就到奶茶店上班,一天150元,干了25天,加上加班费一共领到了4000元。父亲提议去买手机,女儿说:“先不买了,挣钱太不容易了,我的旧手机还能用。”父亲开玩笑让女儿请吃饭,女儿倒是大方地带家人吃了顿烧烤,花了300元。吃完,女儿说:“我理解你们的辛苦咯。”父亲感慨终于看到“回头钱”了,看着女儿懂事的样子,他泪流满面。
从一个不知道钱从何而来,到知晓“苦钱”,继而理解了父母的人,这道成长的课题产生了奇效。设想一下,这事儿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提出打暑假工的建议,而女儿又愿意尝试的话,很可能走向反面:父女一言不合爆吵,矛盾和裂缝随之加深。显然,在儿女不能理解挣钱难、不能理解父母用心良苦的情况下,双方因为金钱问题而“开战”,具有很大的几率。而想到曾有做女儿的上网讨伐、谩骂父亲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要求,我无法不为此心惊片刻。
改变局势的,并不是说教,而是实践或言一场生活实验:让一个从没有挣过钱的人,沉浸于刻骨铭心的挣钱体验。
此中道理,我自小便明白。上初二的夏天,我靠着独自打草药拥有了人生第一笔“巨款”——八元钱。那时我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五十元左右。当我和父亲从收购站出来,站在街头,我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情绪。为了打草药,十五岁的我,每天赤脚翻山越岭,被荆棘伤害过,被暴雨淋湿过,被毒蛇吓破过胆,被饥渴折磨过,还因踏入有沼气的烂泥坑导致腿疾卧床不起过。我从被手汗浸湿的钞票里抽出二元钱,让父亲去打肉。父亲却拒绝了,他说:“你知道甘苦就好了,钱你仔细花。”这些钱后来多数用在买文学杂志看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钱非挣过不知苦。金钱本身是无声的,但通过何种方式得到金钱,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
人生在世,最难的事莫过于挣钱,而最容易的事莫过于花钱。在这个问题上,很多父母缺乏正确的立场。他们立志给儿女最好的生活,哪怕家庭拮据不堪也不管不顾,恨不能自己辟谷,把最好的吃食全然送给儿女。儿女想买部8000元的手机?安排!大不了借钱呗。
这种一味纵容孩子物欲,自我感动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意识和做法,是很成问题的。
首先,经济能力有限却极力自我牺牲的“圣人”式父母,以节衣缩食的模式让儿女的超高要求获得圆满结局,本身就不对等。不仅物质上如此狼狈,情感关系上,缺乏艰苦生活淬炼的儿女也几乎可以肯定难以体悟父母操持一个家的不易,“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既成事实,只会催生他们的下一个物欲目标,以至于变本加厉地榨取父母的“爱”。在这种畸形物欲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儿女,很难对于当初父母的付出予以感恩、对于自己的不懂事感到后悔。
是什么条件就什么条件,绝不打肿脸充胖子,也不做无谓的“腾挪”,这才是一个正常家庭应有的状态。一个孩子来到一个家庭,组成的是命运共同体,连接的是彼此的心灵,那种觉得愧疚于孩子因而需要设法“富养”孩子的念头,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在民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向来是至理,虽然也有例外,譬如有人怪罪于父母的穷困连累了自己,甚至责问父母明明那么穷为何还要生下自己来世上受罪,但承认家境平凡甚至感恩于“寒门激励”的人,是大多数。这几年,每年都有博士写论文时附带整一篇感谢父母的文字,结果成了“催泪弹”,这些文字千言万语其实就一个词:知恩图报。
看看他们的经历就知道了,和父母一起扛起生活的重担并且享受其间的人伦之美,这是一种共性。他们虽然是“别人家的孩子”,其实也是每一个你我他。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像他们一样,在接受命运锤击的过程中长成一个大写的人。
对窘迫的家境没人愿意一成不变,但改变的力量只能来自自己。家长尽可能改善生活,这是本能;如果过度,那就是无能。
有能力、有格局的父母都会告诉孩子,现有的条件来之不易,要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有靠自己奋斗。唯有让孩子在吃了苦头之后,顿悟其间的道理,希望自力更生地赢得物质、赢得尊重,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由此联想到,很多父母不仅在物质上任由孩子“予取予求”,还给了孩子无限“甩手权”。“你只管学习,家里任何事都不用管”,这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但他们忘记了一个事实,家庭成员人人平等,孩子并不是皇帝和公主,不可以有完全的“置身事外”的权利。我的少年时代,所有的孩子都被分配了一定的家务,甚至在放牛、喂猪、收种庄稼等事务上也领有任务。这种生活体验,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成熟、知理很有帮助。
当孩子被刻意排除在家庭责任和义务之外,甚至一直待在温室里——有的父母对孩子骄纵到即使孩子上了大学,也被像养“宠物”一样对待——到头来只能养出一个缺乏生活经验、自私又虚弱的“巨婴”。待不得不走出温室时,孩子不是在生活里“少一窍”,就是各种躺平不求上进,有的更是把啃老当作最好的“归宿”,到了此时父母才知道急了,可是木已成舟。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世界绝没有这样的魔术:长期宠溺孩子,却指望其一夜之间变成有独立人格、有爱、有担当的人。唯有从一开始就引领孩子尝辛劳、知甘苦、明是非,且坚持不懈,孩子才能免于迷失心性、无知无畏。生活的场景如此广阔,足够展开各种教育实验——无论是让孩子出门打零工,还是家庭内部实行以家务换报酬,或是鼓励孩子课余摆摊、以兴趣爱好赚小钱,都是培养孩子正确金钱观、人生观的良好途径。为人父母者,何乐而不为?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方志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