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订奶,要县级医院以上证明

近日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出了个消息,说是有一个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从学校订牛奶。有家长把聊天记录发到网上,里面有个老师发消息,说如果孩子因为某种疾病不能喝学生奶,那么需要家长出具县级医院或者以上更高级别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

事情看着很离谱,引起了一些舆论,于是县有关部门调查一番,回应说这是老师的个人行为。

现在教育局已经对老师进行了批评教育,要求老师向家长道歉。

事情做的不对,人民群众就要骂娘。定不定学生奶,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说破天和家长有关系,毕竟中小学生没有啥自主权,不能出去打工赚钱自己定奶。这钱一定是家长掏。

一个自愿的事情,搞成了强迫,群众必然要狠狠的骂娘。但是我们讲,骂人也要骂对。这个事情逮着老师骂,就属于没有骂对。

这件事情归根到底是个制度问题。

毕竟,老师的工作除了教学生,还有一个就是“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任务”。老师日常备课,已经很累了,还得教学生上课,管考试成绩,除此之外,还有进行理论学习,如果没有回扣吃,根本没有动力去要求学生强制定奶。

毕竟,定奶这件事,最低也是奶站直接对接学校,没有奶站直接对接班级的道理,奶站的工作人员也是人,也是打工的,对接各个班级,无形中都是工作量,一个学校几十个班级,哪里对接的过来。

奶站一定会为了省事对接学校。老师根本没有吃回扣的空间,他又不是闲的没事干,他折磨学生做什么?

老师折磨学生,是因为有人折磨老师,是学校的领导在折磨老师。学校领导自然也不会吃饱了没事干,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主要是因为学校在内卷。

都是校长,都有换一个系统,比如转成教育局专职干部,或者转到地方当副镇长成为公务员的可能,那么领导提拔谁,这是个问题。想要被领导提拔,除了把领导关注的工作做好,还需要创新,做出政绩。

200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通知》,想法是通过在课间向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牛奶,促进中小学生发育成长,提高中小学生健康水平。

学生饮用奶计划作为一个中小学生营养干预专项计划,本意是好的,出发点更是好的。

22年推广下来,迄今为止已经惠及31个省(市)区,660个城市,77000多所学校,共计320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改善。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乳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超350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年乳品消费超300亿元,伊利、蒙牛、君乐宝等全国大型乳企在豫销售份额均占全国10%左右。

省政府先后出台《河南省奶业振兴行动计划》《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旨在促进河南省奶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这时候驻马店市的领导机智的发现了问题,国家搞了学生引用奶计划,讲的是自愿推广,省里出台了奶业政策,讲的是地方努力。

如果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让学生做消费者,驻马店市这么多学生,一人一天消费一点牛奶,驻马店市的牛奶消费就会大增。

到时候企业肯定会倾向于在驻马店建立工厂,毕竟这样一来,产品运费下降,但是售价不变,企业卖牛奶就能多赚钱。本地的GDP也会升高,一鱼两吃,一举两得,大功一件。

正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小3万,城乡也有1.5元,比驻马店市人均收入高一大截,在正阳县推广,受到的阻力较小,毕竟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也是个规律,是个规律就比较管用。

有钱了自然希望孩子营养好,于是到今年春季的时候,正阳县的订奶率高到了70%,一开始确实是自愿的。现在好了,驻马店市出去招商,就拿正阳县说话,我们这里学生奶订奶率这么高,你们快来建厂投资。

正阳县领先了,那是正阳县分管副县长的功劳,正阳县的副县长在市里长大脸了,那么其他县的分管副县长会怎么做呢?

为了不落后,也要把本县的订奶率搞上去,于是市里树立典型,各县开始内卷,副县压力山大,校长就要倒霉。

校长们不得不为了一个没有正文的排名进行内卷。校长倒霉了,老师能得了好吗?于是指标就要分到老师头上。

所以立华我讲,这件事情能办到这么离谱,归根到底是个制度问题。办事的时候,允许明面上全凭自愿,实际上有的指令,根本不是通过行文的形式发出。

为的就是不留证据,不担责任。

群众要看文,那是根本没有,但是各级干部都受到了压力。有排名,有台账,有汇总,还有评比。

于是最后,基层执行起来,就是自愿定奶,应定尽定。

前后矛盾,不出事就是政绩,出事了反正无据可查,都是基层执行有问题。这哪能行?

领导挠头要政绩,鼓励基层搞内卷,基层有苦说不出,群众纷纷骂他娘。

我看上级领导不能怪现在的年轻干部进来就当油条,上级连把指令下明白的勇气都没有,还敢怪基层油,合着好处都是上面的,基层群众底层互害,是这个意思吗?

哪来的脸呢?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