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英语?
最近有一个新闻也冲上了热搜,引起了大家各种各样的一个议论。这个新闻就是我们中国一个牛校、双一流的学校——西安交通大学,它颁布了一个文件,就是以后取得本科学位,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本科学位,不再要求有四级六级的英语成绩。
这个文件出来以后大家都非常地关注,怎么看待这个文件,我从两个层面来谈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第一就是就事论事。怎么看待西安交通大学它颁布的这么一个文件,它里边的决定的相关内容?我的看法两点。
第一这个文件本身它是合法合规的,就是从我们国家角度来讲,根据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里边并没有一条规定就是取得我们本科的学位或者本科毕业,必须获得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成绩的证书,并没有这个。
在过去几十年里边,我们之所以把英语四六级的证书,跟获得学位和本科毕业挂钩,是学校层面做出的一个决定。那么既然是学校层面做出的,那学校也就有权把这个决定废止。所以从合法性、合规性的角度上来讲,西交大的这个决定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个就是西交大这个决定,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为什么?原来把我们大学毕业获得本科学位和四六级成绩挂钩,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简单粗暴的地方。什么叫做简单?一刀切,像我们中国现在大学它本科的专业非常多,接近1000个,各个专业是不一样的,所以对英语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专业跟英语、跟外语贴近得比较密切,所以要求把英语水平、外语水平作为他专业学习的一个必备的素质,这是合理的。
但也有不少专业它跟英语和外语,基本上不搭界。比如说有的我们学唱歌的,有的我们学考古的,比如有的学画画的,跟那个外语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所有的专业不管什么都跟外语挂钩,都得取得那个四六级的证书,这个有点不合理,也耗费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
那么另外一个为什么说它有点粗暴?就是它不考虑学生的意愿,也不考虑学生的特长,规定你必须取得那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用一个鞋子让所有的脚去穿,让所有的脚适应它,这个就有点不合理,这个对一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综合学习能力不那么强,但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别才干的人,不是太合理。所以从西安交通大学通过这个决定本身来讲,我觉得合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那么我想说的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这个决定,我们不能做错误的解读。有的解读我看就是有问题,就说你看西交大这个决定就是一个信号,就说明我们中国不重视这个外语教学了,不重视英语教学了,这个是不对的。
准确地说,我的一个理解就西交大的这个决定,它的一个立意或者它最重要的地方是强调,我们要把英语第一叫按需学习,你需要你就学,不需要不要学,需要的好好学。这是一个主要的立意。
第二个立意在哪,叫学以致用。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使用,做一个工具去使用,而不是为了去考试。原来把这个获得本科毕业证,获得学士学位跟四六级挂钩,准确地说是一种应试学习。所以我们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四六级那个考试,这些年也是受到很多质疑,甚至是非议的,为什么?有些四六级考试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以后,他那个英语上不灵光。
倒过来,我们从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比如说美国英国找一些学生来,让它们做我们的四六级那个卷子,他们那个成绩,比我们中国级学生还要烂。说明什么?你那个卷子本身也有些问题,这么机械地挂钩未必妥当。这是我讲的第一方面,就是我们怎么来解读西交大的这么一个决定,我觉得科学的务实的态度。
那么另外我稍微做一个引申,就是我们怎么来看待英语,看待外语,或者说看待外国的文化和文明?我们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讲,整个人类历史分为两个时段,之前叫做野蛮时期,之后叫做文明时期。从野蛮到文明有个关键的要素,就是语言文字的出现,所以任何的语言它不光是一个交际工具,它也是一个文明的核心要素。就我们怎么看待别国的语言包括看待英语,也体现了我们对别国文明的一种态度。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或者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我们分为两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里面,我们对待别国的文字、别国的文明、别国的语言,态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叫前改革开放时期,当时我们对别国的文明、别国的语言,采取一种歧视甚至仇恨的态度。
那最荒唐的就是你会英语的——好家伙,英国特务美国特务加以镇压;你会俄语的——那是苏联特务也加以镇压。这是个非常荒唐的一个做法,就歧视甚至仇视的态度,这个是不科学的。
最近这几十年也存在一种仰视的态度:就是凡是你会外语的,会英语的,好像就高人一等,不仅在社会领域,在我们学校里面也有这个情况,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在别的方面也有这个情况。比如说我们讲课授课,用汉语的好像就低这么一点,用英语讲课的好像就高这么一级,这个不妥当。关键看你的内容,用什么表达工具那是次要的,要服从于内容而不要倒过来。
还有就是我们发一些科研论文,发在我们中文期刊上的,好像就低一等;发在外文期刊上的,好像就牛一点,这个也有点荒唐。你这个论文水平行不行,跟用什么文字表达关系不大,主要是你本身的品质有没有创见,能不能自圆其说。
包括用人方面也是一样,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那叫做“土学生”,跑到外面晃一圈的,哪怕是到克莱登大学晃了一圈的,身价翻倍,好像有的学校还有这个规定,只要我们要招新的老师,那必须要有留洋经历的,这个也简单化,有点崇洋媚外的意思。就是他到底行不行,不看他学习的经历,而看他真正的真才实学。
所以我们对待外语也好对待外国文明也好,我觉得用一种理性的、务实的、平视的眼光,歧视、仇视是错误的,仰视崇拜也没有必要。这是一种比较从容的淡定的,我觉得也是强者的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