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该不该进校园?在社会各界的争议声中告一段落,教育部日前表态,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教育部的定调,给广大家长吃下一颗定心丸。事关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没有科学、广泛论证的情况下,谁都不能掉以轻心。贸然引进“不速之菜”,面临许多潜在风险,其后果难以预料。所以,这个“暂停键”按得很及时。
处于风口之上的预制菜,从一进校园开始,就被广大家长口诛笔伐。大家对预制菜“不感冒”,是有原因的。综合来看,主要包括速度慢、质量差、口感不佳等问题,如有学生表示餐食中的肉非常咸,菜叶发黄,腐竹很酸,根本吃不下,或者吃几口就不再想动筷子。看到平时在家里好吃好喝的孩子们被这般待见,家长们哪里还沉得住气,于是组成“抵制预制菜”交流群,竭尽所能为孩子们呐喊。在一些地方,校门口出现一道奇观:挤满送饭的家长。更有甚者,有家长辞职专门送饭。
在预制菜进校园这件事上,不仅家长反对,一些专家学者也站出来发声,情理方面,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不应成为“试菜”者;法理方面,《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一整套的综合保护体系,即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到社会保护。这种保护具有特殊性,争议不断的预制菜不能提供给未成年人。
总之一句话,从预制菜的发展现状看,目前中小学生不吃为佳。
孩子们“吃不得”,那大人呢?
预制菜,其实不是新东西,早已在人们的生活中零星存在。搁以前,食品不是太丰富的时候,预制菜(那时候没有这个名字)可是高端、上档次的食材,逢年过节才可能有口福吃上一点。回想起来,那时候预制菜可是奢侈品,所谓物以稀为贵。
最近几年,各地都以官方形式发文支持预制菜发展。更高层次的,是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为预制菜产业规划了美好前景。各方面的政策加持,预制菜大踏步走进人们的视野,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点外卖、吃馆子,吃下肚的就有预制菜,只是不知道而已。
应当肯定,预制菜符合发展潮流,预期良好。只要保障安全、卫生,营养达标,预制菜同样可口。如今预制菜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可供执行的标准,制作流程不规范,相应的监管也缺乏依据,致使预制菜时有毛病,加深了人们的“预制菜焦虑”。预制菜的生产者,当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改进存在的不足。加大研发力度,开发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大众乐于接受的菜品,以质取信于消费者,这是预制菜安身立命之本。
在推广方面,大大小小的餐馆、外卖商家应当正大光明地标明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而不用偷偷摸摸提供给食客,何必那么没有信心呢?另外,有人建议机关单位食堂先行先试,为社会做出示范。这不失为一个妙招,可以推进。
预制菜,暂时不给中小学生吃,但大人可以吃,也应该带头吃,共同把这道大餐做得更可口、更安全。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苏昊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