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24日,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北京首钢园举行。活动现场,老工业建筑“变身”科幻世界的入口,厂房内处处涌动着科学的热潮——神舟返回舱记录着中华民族叩问苍穹的坚定步伐,具象数学引导青少年发掘数学的神奇奥义,百度AI文心一言生成的“小熊”获得小朋友们满堂喝彩……
同上一节科技课
“在这里,许多课堂知识被搬进现实生活,科普活动大大拉近了我与科学知识的距离。”在科普日主场活动现场,正在参观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四年级学生马楷森对记者说。
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由中国科协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会同20个国家部委联合主办,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汇聚主办单位、学(协)会、科研院所等104个单位的360个展项。
在基础研究展区,北京科学中心科技辅导员李晓征告诉记者,此次他们带来的展览为具象数学。北京科学中心团队在专家指导下,对市场上常见的数学类展品和经典的国内外数学互动教具进行组合归纳、分类改进,形成了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的系列展教具及配套课程,让学生们在互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在展览中,我们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通过动手操作,让观众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李晓征说。
由百度带来的AI创新技术产品,也是现场的一大焦点。据百度展区工作人员介绍,文心一言的出色表现,源于与飞桨深度学习平台的联合优化。飞桨是百度自主研发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在中国深度学习平台综合市场份额上连续两年位居第一。
“8月31日,文心一言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首日回答了网友3342万个问题。这次展览,百度还展示了千行百业的应用,如全面升级的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2.0等,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体验。”百度展区工作人员说。
“把‘课堂’搬进展厅,让科学在身边”是此次活动的一大特色,不少青少年、教师感慨这是一个科学教育实践与科学教育交流相融合的平台。
“我们刚刚参加完北京市科创比赛,一会儿要登台展示研究报告,这是一次很珍贵的学习机会。”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学生钱清杨说。
古城第二小学分校刘老师则希望通过科普日“取经”,更好地丰富科技活动教学设计。“这里既有各校基于校馆合作开设的科学课,也有课后三点半兴趣课、校园科技节等展板介绍,对于下一步落实将科学教育课程及资源送进学校很有启发。”
北京以外,全国各地的科普日活动同样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江西宜春文笔峰小学,学生们现场操控机器人对抗,感受编程的魅力;在河南漯河临颍县的繁城回族镇中心学校,科普大篷车为乡村孩子打开了科技的大门;在重庆市,科学家为公众讲科普,让科学种子萌发在每个人心中……
“自2004年起,各地各部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40余万场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度提升,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增长到2022年的12.93%,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14亿人,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具备科学素养的群体。”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庞晓东说。
做好教育加减法
今年5月,教育部、中国科协、财政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在科普助力“双减”展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四面体形可侧翻移动机器人、“护花使者”机器人等一系列充满未来感的“黑科技”都出自“小发明家”之手。
“我带来的作品是宫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周在希说,该作品创造性地利用鲁班锁结构搭建宫灯框架,利用太阳能和传感技术,让宫灯变得更加环保、智能。
灵巧创造背后,是科学种子的萌芽。周在希告诉记者,“双减”政策的落地让课业压力大大减少,让学生能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科技活动。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我校实地考察,强调科学实验课是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探索未知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北京市育英学校蒋老师说,为此,育英学校建构育“基因”工程,通过三级阶段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努力将科学意识、科学思维、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根植于学生基因之中。在英才计划与后备人才计划、科技研究所等的支持下,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教育需要师资,科学教育更是如此。北京科学中心科技教师之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北京科学中心以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为抓手,实施北京地区“英才计划”“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计划”等。截至目前,北京科学中心科技教师之家已累计完成“双减”课后服务课程5门类、超200课时,完成科技教师研修活动80余次,完成“双减”教学实录累计时长超4000分钟。
庞晓东表示,下一步中国科协将着力构建助力科学教育“加法”的体系化科普大格局,更大范围动员科技工作者参与“双减”,大力推动教师科学素质培训体系化、常态化,建设高度协同的资源开发体系,使科普供给成为实现科学教育“加法”的有力支撑。
宝藏小馆奉上科学大餐
科学无边,科普无界。科技气息不仅在实验室涌动,也在城市的大小角落澎湃。北京市科协自2022年起着力推动“科技馆之城”品牌建设,联动科技馆、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众多科技科普主体,携手博物馆、公园等文化场所,为公众提供触手可及的科普服务。
“我们从400余家申请单位中,遴选推出100家科技教育体验基地。”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在基地授牌仪式现场的大屏幕上,一卷古朴素丽的科技馆之城手绘地图徐徐展开,20条引人入胜的科学主题特色路线映入眼帘。
据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条科学主题线路都包含数家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和科普场所,涉及全市120多个场馆。
中国园林博物馆副馆长刘明星表示,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将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积极参与科技馆之城的各项工作,开展科学传播,推进社会教育,开辟多元化科普阵地。
联想集团政府事务总监耿岩告诉记者,联想集团将探索创新科普模式,面向群众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活动,让更多青少年能够看见未来、感知未来、参与未来,让更多优质的科学资源走进基层,为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市科协所做的科技馆之城建设工作很好地宣传了北京市科技文化场馆。”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李永乐说,希望未来能深入打造科技馆之城,深挖各类场馆科技内涵,提高科技馆之城平台服务水平,与众多企业、场馆一起为青少年的科学实践提供更多选择,为公民的科学素质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