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北京发布了最新的中考改革政策,名为《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
这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具体实施,也是对2020年的《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进一步优化。
其核心内容是,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为三类:考试、考查和考核,其中只有考试类的成绩会被计入中考总分,并与升学挂钩。
一、减负!现在学生只考6门
自八年级学生开始,纳入中考升学科目将从之前的8科减少为6科: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道法、体育。
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这“小四门”是之前中考的计分科目,今后会以ABCD等级呈现,考查科目成绩用于毕业,在升学中仅作参考。
曾经需要学生至少备战的2门的考试(地理/生物2选1或历史/化学2选1),不再计入中考成绩。
下图为北京中考改革后的最新计分规则: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应试导向的教学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单一。我们把这4科调整为考查科目,促进这些学科回归教学本身,鼓励老师从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往后也能撬动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鼓励特色课程建设,让孩子们在高中阶段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的发展空间。”
二、取消“小中考”,初二无需提前备考
2020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提及,“地理、生物考试安排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末”,这无疑增加了学校、家长、考生在初二集中备考一门科目的压力。
《意见》取消将地理、生物计入中考总分,初二不再需要提前备考。
三、重视体育“过程性考核”
将体育总分从40分提升到70分,凸显了对体育的重视。
《意见》重视对累计成果的过程性考核,鼓励学生持续参与体育锻炼,而不再仅仅依赖中考前的突击。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日常的体育锻炼、饮食作息等多方面。
四、道法由变闭卷改为开卷
过去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评分,现在更加倾向于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那么最新的中考改革政策,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一、 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优化提升综合评价功能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攀表示,此次中考改革进一步减少考试频次,减轻学生压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学科素养,身心健康得到全面成长。
据了解,此次改革可总结为“大减法”和“小加法”,减少了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优化了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形式,提升了综合评价的功能,降低了分数的作用。
二、兴趣与升学紧密的结合,带来更好的升学效果
根据新的《意见》,兴趣不仅能够优化学习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在竞争中的成功率。有兴趣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展现出更高的成效。随着兴趣在教育领域的日益重要性,更多的家庭和学校将会开始更为注重培养和发掘学生的个人兴趣。
三、多元思想办校,地区和学校自主权增加
在以往的体制下,所有的考试科目均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命题和组织实施,而地区和学校主要负责执行。
但现在,“小四门”的考试组织已交由各地区自行负责,使得地区更加具有决策权,能够更加根据其自身特色进行教学。
值得关注的是,艺术、劳动、信息科技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已完全下放至学校,这使得学校在组织各种活动时可以更加根据其教育理念进行规划。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家长要利用这一机会,淡化对分数的追求,让孩子的优势和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孩子进入高中后,是否能让自己的优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才是未来应该更关注的问题,也是高中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如果还是以老的观念来追求考试分数,总是要分个三六九等,那可能就误解了这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