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见了几位家长,多刚来这边的,焦虑着孩子的语言、入学考试、文化差异,甚至是婚姻择偶。
可她们的孩子,却还在上小学!
着实是难为我了。
唉。
比起孩子们,我发现有问题的,往往是家长们。
她们中有一些,还没有处理好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却竟将这痛苦,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给了孩子。
有一些,则是自己融入本地社会差、却将焦虑无情转嫁,美其名曰“关心孩子未来”。
当然,也曾有孕妈告诉作者,她刚怀孕,她的华人女同事,就立刻问她,在哪里买学区房,上哪个小学。同辈压力,让她的焦虑立刻涌来。
内卷文化,令人难过。
无论新住民还是新移民,
在两种文化的夹击下,
相比于孩子更久远的将来,让Ta们在想哭、想倾诉时,愿被你拥入怀中、愿因为信任你而坦诚相待,着实是更为重要的事。
对于孩子们来说,Ta们通常,只会参加两个社会系统——家庭和学校。
在还没有建立起于新社会中的关系时,家庭,是Ta们唯一的港湾。假若港湾里都是滔天巨浪,或至少时时刻刻都在暗流涌动不得安宁,孩子就真的没有地方可以倾诉了。
毕竟,对于少年、青年们,外出闯荡、探索世界是Ta们的天性;回家,同样是Ta们的天性。
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难道希望孩子回忆起和我们的时光时,总不堪于幼时记忆吗——这占去了Ta当时几乎1/2的人生记忆。
想想我们自己,若在当地连个能够互相倾诉、能够理解自己的兄弟、闺蜜都没有,所有全然没经历过的事情都得自己去想、去体验、去解决,这得是多么困难的事!
电子设备、陌生网友、毒品等,在孩子被迫远离父母的时候,都可能抢占原应由父母提供情绪价值的位置。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要威逼利诱式地和孩子讲,”你干嘛什么都不和我说“;而是让孩子知道,我们一直站在Ta们的身后,我们一直都在Ta们的身旁;我们会尊重Ta们的想法、与Ta们平等地讨论可能的风险与困难、并坚定地支持Ta们的选择。
无论如何,愿你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孩子。愿你学会放下对未来的忧虑,才能和孩子一起过好当下——这更重要也唯一有价值的事。愿你一直记得,虽然鸡娃不如鸡自己,但心理不适也应及早就医。焦虑,也是心理健康疾病,得看。
作者/Angelo Wong,大橘
题图/《知否》《重案六组》《御赐小仵作》
审核/大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