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是跟大家分享一位粉丝小伙伴的职业规划案例分析,她跟我说道:
“我现在真的很迷茫,有一种既焦虑、又摆烂的状态。
我是女生,今年刚满19岁,我来自南方某新二线城市。原生家庭良好,独生女,市区小康家庭,温饱不愁,以后也想留在市区或者市区周边。
目前就读于南方某双非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今年大二,成绩排名处于上游那一部分,但处在岌岌可危的保研边缘,家乡和大学都是同一个城市。
我性格比较内向慢热,属于是间歇性外向。个人数理基础与英语听说水平较差,专注力较差,属于那种擅长重复记忆的那种人,也不算强。
优点在于比较有毅力,通过重复学习,能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财务里边的数理难题也在尽最大可能地消化。
历史、政治这一方面比较擅长,文笔也比较强,平时在情商这一块也比较重视,有在通过刻意训练使自己提升。
目前很迷茫,毕业后想考公、考编、考国企,因为父亲就是国企技术员,温饱不愁,十分滋润。也想考会计专硕或审计专硕,再考取CPA(注册会计师)证书,等考过CPA,再去试试法考,自己文科思维比较好。
其实本来也想转专业去师范的,但是一想到未来的生育率,心里就打怵,害怕卷不上编制就失业,不过现在还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有考虑过转去法律。
我未来是想留在我家乡这座城市的,这座城市包括县区一共有8000多亿产值,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是整个城市群的领头羊,所以就业环境也是越来越卷的。
我的兴趣爱好是听音乐,这能使我快乐,舒缓我的压力;我还喜欢跑步,这使我的身体强壮,让我健康。
我在闲暇时间,喜欢看一些制作精良的老电影与电视剧,大多是上个世纪的精良制作,目前为了提升英语水平,常看《老友记》和其他的美国电影。
我还喜欢看一些历史视频,满足自己对历史的爱好。在上文中提到的专长有写作,除了写作好像还真没有特别厉害的。其他掌握的技能,说不上出类拔萃,比如说你会看账,他也会看账,你会office软件,他也会Office软件。
我其实是有点不甘心,为什么不甘心呢?因为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术业有专攻,赚的多还体面的那种,到我这,我肯定也想做好自己的职业,赚的多一点。
但我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思想常常在儒与道之间徘徊,脑子里想的是无为,顺其自然,行动上还是继续努力、继续学习,这个过程是很难受的。
我的人生终极目标,是堂堂正正地过上幸福滋润的日子,每月工资花完有储蓄,用于未来购房或养老,也用来游历祖国河山。
我不希望日子过得太累,就是希望能获得职业成就感、生活幸福感,赚大钱我属实没那个能力,我也没有任何资本去承担大量风险。
在证书这方面,已取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计算机二级Office,CET-4。
学术型硕士确实不太适合我,那专业型硕士呢?如果我花个两年读个MPAcc(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提升一下学位,再去就业,怎么样?毕竟现在平台稍微好点的企业都只招研究生。
我目前受限于一定视野,确实不太明白什么叫自主创业、打造个人品牌,也不晓得如何去做。
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话,还有没有大学入党的必要?毕竟听老师说,找工作能好找点。”

今天,我就借回复这位小伙伴的机会,跟大家说一些我的观点和思路,供其他类似处境的小伙伴们参考。
我还是先说最终结论吧:
不用转专业,也尽量不用考研或保研。比较推荐本科毕业就工作。既可以毕业后尝试考注册会计师,也可以直接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然后再自主创业。
转专业没必要,大费周章,代价太大,没啥意义。转师范就更没必要了,未来教师都是过剩的。
考研或保研其实长远看意义也不大,不推荐。一个人努力不努力,未来能不能有好的发展,与读不读研究生,完全没有直接关系。
不让你读研究生,并不是不让你努力上进,而是让你在相对正确的方向上去努力,也就是,使力要使对地方。
大部分普通的工作,其实未来都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普通会计;大部分上一辈人认为不错的、体面的工作,也慢慢会退出时代的舞台,比如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师。
所以,大体思路是,你本科毕业后,先找一份差不多的、能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工作干着,接触一下社会,体验一下人情世故,适当结交点人脉;
然后干个5、6年之后,就考虑转型吧,朝着自主创业的大方向去发展,去努力。
但自主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至少10年以上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相对稳定下来的。
作为普通人,前期必须也只能从线上起步,轻资产、低成本,目的是降低前期成本和风险。
创业这条路,一定是边做边学的,不可能有现成的框架供你套用直接就能赚大钱。毕竟每个人的家庭出身、能力、兴趣、所处地区、追求等都不太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具体创业方向也都会千差万别。
你这一代人,不管第一份工作做了什么,有没有编制,只要想让自己过得更好、有所价值,就一定会在未来涉及到二次择业和转型问题,这个是肯定避不开的,你需要提前有这个思想准备。
千万别指望考上个编制,就能一口气做到退休,这个是不可能的,起码是普通人不可能,家里有大背景的除外。
你就算是读完硕士,最后也一样会面临二次择业和转型的。
所以,我其实是不太建议大多数普通人读研究生。需要读的,一般是那些适合终身搞科研的极少数人。很明显,你肯定不是这类人。
那么,就不如早点就业,早点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初步接触社会任一行业),也就能早点步入长期职业发展的下一阶段(建立个人品牌,慢慢走向自主创业)。不要在中间过程上,浪费太多的青春时光。
你能早早想到这些问题,有预先规划的意识,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的同龄人了,挺好的。
另外,至于要不要读专硕,取决于你想进什么样的企业、做什么样的具体岗位。
所以,思路是,先定好未来的具体岗位,再定去哪个企业,接着去调查一下这个企业近一两年的招聘门槛具体有多高,最后再回来决定要不要读这个专硕。
我这么跟你直白地说吧,常见的那些很多人都想去的热门岗位,大型私企门槛都低不了,要求非常苛刻的,就算你专硕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管理,企业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会直接以“本科学历为双非”的理由把你筛掉的。
这个不是跟你开玩笑,是我的一个学生前几年遇到过的事情,她就是双非二本然后专硕985,最后应聘阿里的时候被筛掉的。
我自己有一个同学,就是阿里的HR,我们经常聊,她也跟我说到过筛第一学历的潜规则。
毕竟,大型私企就那么几个,热门岗位,985名校硕士,基本就已经够用了,没必要再考虑其他人。
所以,你考个专硕,无非也就是进中小型私企有点胜算,大型私企稍有点名气的,你基本都进不去。
为了进一个中小型私企,花那么多钱,消耗两年的青春,起码从长期来看,我认为是不划算的。
据我所知,会计专硕,差不多点的学校,学费至少两年四五万,好点的甚至要10万以上。
有那些时间和钱,不如投资在为创业准备的过程中,更加划算。
关于创业的事,你可以先抽空看一下我9月2号那篇文章。
自主创业其实不是啥新词儿,这个事也古代就有了,古代商人都算是自主创业的。只不过,不同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具体创业方法,需要借助不同的社会资源。
个人品牌,说得简单通俗一点,其实就是让大家了解你的为人,你的专业程度,才能信任你、认可你,才可能放心买你的东西。毕竟,今后的线下交易越来越少,线上交易越来越多。
具体怎么打造个人品牌,其实也是需要从远往近规划的,和规划长期职业方向一样的道理。
但你现在还定不了今后要具体走哪个方向的创业项目,只能是先尽量向大家展示你阳光、积极、正能量的一面,让大家先记住你。
比如,拍一些生活日常的视频,配一些自己的想法做文案,描述一下自己的内心活动,等等。网上这样拍的人很多的,你都可以模仿。
但是,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现阶段不建议你用大量的时间做这个,还是先把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学好。有零碎时间捎带做一做可以,主次不要颠倒了。
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先把专业知识尽力学好才对,线上创业知识,有闲余时间,抽空学一学就行,这个急不来。
关于入党这个事,我的意见是,不用刻意急着入,但也没必要排斥。
也就是说,如果名额有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争取到的话,那么可以考虑先不入;如果不太费劲就能入党,可以考虑入党。
入党好找工作,那都是上个世纪的老观念了。你要是准备在体制内工作一辈子,那确实有入党的必要,体制内晋升确实能用得上。
但说句俗一点的大实话,体制内已经没多大“油水”了,有“油水”的核心岗位,根本就轮不到普通人。
并不是说你完全没机会进体制,而是,你能轻松进入的体制内岗位,都不会很轻松,且还收入没多高,没多大上升空间。
也就是,与其是一样地辛苦,那还不如去体制外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起码还回报多一些。
但我还是要再次强调的是,体制外创业没那么容易,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学习和积累。
大部分人肯定会半途而废,只有信念足够、毅力足够的人才能坚持下去,而且一旦坚持下去的人,最后都会越过越好的,也会最终获得更多的相对自由。
对了,顺便说一句,有很多人虽然入了党,照样避重就轻、贪图享受,可以说,心根本没有跟着党走;
而另外有些人,虽然一辈子可能都没入党,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品德高尚,价值观正,其实是很好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代不同了,很多以前的策略放到今天,其实已经不能用了。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因时而变,综合眼下各方面的情况去整体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