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美国每年毕业4万名STEM博士,能留在学术界的是凤毛麟角。但社会能否消化这么多高级人才,却是一个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精准收割高知群体的职业骗局正在兴起。谁,盯上了博士们?

图片来源:FEODORA CHIOSEA/ISTOCKPHOTO
“学术圈的不成文规则:读完博士,在学术界呆的越久,对就业的损害就越大!”
“面试失败也无所谓?错!你将被企业列入黑名单!”
“留美博士注意了!不赶紧找到工作,将被踢离美国”
“留美博士没有人际网络、不懂就业知识,他们找工作有多难?”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美国,以博士为代表的高知群体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挑战。在美国每年毕业的四万多名STEM博士中,只有极少部分能够在学术界站稳脚跟。他们之中的更多人,必须要在象牙塔外的就业市场上谋求一个职位。
而上述营销文案,就是瞄准这些充满就业焦虑的博士群体的。一些机构通过这些营销文案大肆渲染紧张氛围,并趁机推销自己的咨询服务,声称能够为刚毕业的博士们提供宝贵的就职知识和人际网络,帮助他们顺利找到条件优渥的工作。
当然,这些服务往往收费不菲。
Sara即将完成博后生涯,像大多数人一样,她也在为自己今后的去向而担忧。今年早些时候,她看到了领英上的一则广告:一家咨询公司承诺帮助STEM博士顺利度过求职期,找到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
Sara说,博士后即将结束,但她寻找工作和确保财务稳定的努力仍未有结果,她感到绝望。因此,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联系了这家咨询公司了解更多信息。
这家公司名为 “狼性科学家”(Cheeky Scientist),他们在网站上宣传自己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博士职业培训平台”,并声称已帮助数千名博士从学术界转向产业界。Sara联络对方后,一位“转型专家”很快找上她进行了一次介绍性的视频通话。
Sara说,这次通话是一次“狂风骤雨式”的推销,严重加剧了她对失业的焦虑。转型专家精湛的话术凸显了当下找工作的急迫性与挑战性。随后,销售代表迅速跟进,向Sara推荐了“狼性科学家-钻石计划”。这是一个在线指导套餐,并且正处于巨大优惠期,价格只有标准售价9998美元的一半。但只有立马注册才能享受该优惠。
销售代表还说,如果Sara此刻资金紧张也没关系,他们帮顾客提供融资服务——可以帮助她通过另一家公司申请高息贷款。巨大的压力下,Sara报名并申请了贷款。但挂断电话后,Sara就后悔了。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她联系狼性科学家想要求取消这项服务,但退款谈何容易。
现在,尚未进入职场的Sara却先背上了数千美元的债务。尽管她没有使用狼性科学家的服务,但距离退回自己的款项仍遥遥无期。
狼性科学家
在美国,为博士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的公司和个人顾问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他们由高知群体的就业需求供养。许多公司的职业咨询服务都使用现收现付方案,费率则高达每小时几百美元。而狼性科学家是该领域中的佼佼者。
目前在搜索引擎检索“Cheeky Scientist”仍能直达狼性科学家的官网。该公司的总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Isaiah Hankel曾经是一名科学家,后来转行成为销售人员、顾问和职业顾问,于 2013 年创立了该公司。
创始人Hankel在2011年获得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由于本身就拥有学术背景,他十分了解学术界的现状及运行模式。他曾经在Nature、卫报等出版物的职业专栏发表文章,并领导公司通过举办研讨会在美国各地的学术机构建立影响力。
狼性科学家早期通过推送免费电子书而广受欢迎,这些电子书提供各种职业建议。自2010年起,狼性科学家推出了“科学家MBA ”课程,直到最近该公司仍将该课程宣传为“包你进管理层”。直到几年前,狼性科学家推出了钻石计划,该计划被其描述为“一份解决学界博士痛苦根源的答案”。计划内容包括 “专属指导、现场会议、仅限私人会员访问的网站和资料,以及由数万名STEM博士组成的社交网络的访问权限”。
该公司的网站上放有许多成功案例的宣传。这些案例中的客户均对狼性科学家的服务给出高度评价。比如,IQVIA 生物技术公司的高级临床项目经理 Eda Machado表示,她在担任了十多年的博士后和技术职务后,于202 年以数千美元的价格加入了钻石计划。在几个月内,她就找到了一份行业工作。她称自己严格参加课程和网络研讨会,并充分利用了会员网络。她说:“钻石计划在材料和辅导方面都设计得非常好,我花的钱非常值得。”
但在这些成功案例之外,却有更多的人投诉声称自己受到了狼性科学家的诱导或是欺骗。除了上文的Sara外,还有很多博士或博士后在网上分享关于狼性科学家的事例。他们希图寻求法律帮助,以摆脱他们认为是被迫签署的合同。
Science调查联络了狼性科学家的一些客户,这些客户都曾加入过钻石计划;还审查了消费者投诉平台北美商业改进局(BBB) 关于狼性科学家的数十起公众投诉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帖子。Science由这些内容总结出狼性科学家在营销过程中的几个典型套路:高压销售策略、迅速签署合同、年利率高于20%的高息贷款、一经签署则拒绝取消或退款。
艰难维权路
狼性科学家对博士等高知群体的“精准收割”,在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高的关注。
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院负责职业发展的助理院长Kim Petrie曾因误导宣传和狼性科学家“交手过”。几年前,狼性科学家引用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就业数据进行宣传。Petrie说,狼性科学家的引用修改了数据,误导性地暗示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大部分博士生都在无休止的博士后工作中打转。范德比尔特大学联系狼性科学家后,后者删除了相关宣传。
对于狼性科学家的服务,Petrie表示,他们的费用标准和付款政策“令人非常不安”。
哈佛牙科医学院博士后办公室主任Jim Gould曾邀请Hankel为该校的博士后进行免费职业讲座。因为他认为Hankel的研讨会总是很受欢迎。但他也表示,一些博士后确实感受到了该公司的营销压力。对此他建议,研究人员不要自掏腰包寻求职业建议,向机构或校友组织免费寻求帮助是更好的选择。至于高息贷款和数千美元的“钻石计划”,他表示“原则上我不建议这样做”。
对于网上的负面指控,Hankel回应道,不满意的客户只是少数,在他们的官网上有数百条正面评价及大量成功案例。他还补充道,退款规则在他们的网站上有明确的解释:一直以来,只要效果不彰,公司都是可以退款的,只是“在某些情形下,退款条款并不适用”。
狼性科学家向客户承诺,参加他们的项目后,如果在12个月内没有找到工作,就可以退回款项。但客户们在协议中发现的不起眼条款却写道:(能否退款)需根据狼性科学家判断他们是否已做出足够的“努力”来参与计划。
这些法律陷阱在狼性科学家的营销过程中比比皆是,几乎每一步都是精巧设计的法律圈套。客户陷入这种圈套后,想要维权,难度极大。
据Science收集的信息反映,狼性科学家的高压销售策略往往能奏效,一通视频电话就能够让客户签署协议参与计划。他们的销售代表会对客户的通话进行录音,并要求他们在签署合同、在贷款申请填写个人信息的时候共享屏幕。这样,即便客户在挂断电话后要求取消服务,他们也有材料证明客户“已口头确认理解协议并自愿签署”。
康奈尔大学法学院教授Jeffrey Rachlinski表示,无论对方是否采取高压销售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法律都会对公司有利。尽管如此,他还是指出,如果客户“认为向他们展示的某些内容具有欺诈性或误导性,他们可以向州总检察长的消费者欺诈部门举报。”
一些学生在确实通过州总检察长办公室追回了款项,但过程却迁延了几个月。一些人则向所在大学的法律服务部门寻求帮助,或向 BBB提出投诉。他们指控狼性科学家的销售代表们对协议描述宣传与协议的实际条款存在差异;还指控协议中存在的“非贬低条款”。该条款内容是禁止客户以“任何方式贬低狼性科学家的声誉,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商业改进局在其网站上表示,此类非贬低条款“不符合商业改进局的信任标准,而且通常是非法的”。Hankel则表示,狼性科学家目前的协议不包含该条款。
还有人还直接为狼性科学家提供贷款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Affirm发起投诉。Affirm拒绝透露具体已收到多少投诉,但通过一份声明告诉Science,他们“在观察到消费者投诉增多后,已经对该狼性科学家进行了审查,并决定与该商家终止合作”。Affirm补充道,“任何遇到贷款问题的消费者,都应通过我们的帮助中心提起争议。”
尽管这些维权努力的存在,仍有更多的人在加入狼性科学家的计划。一位叫Bruno的博士也同样因失业焦虑而加入了狼性科学家,他说:“我一直以为自己可以嗅出推销陷阱。我猜,这只是因为(它)在我特别脆弱的时机击中了我一个关键的弱点。”
参考文献: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criticism-builds-against-ph-d-careers-firm-cheeky-scien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