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互联网行业还是香饽饽,其中的IT行业更是代表着高薪和希望。
年轻人选择IT,毕业后加入大公司成为一名光荣的程序员,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从谷歌到微软,从腾讯到阿里巴巴,IT行业在一段时间内,几乎等同于高薪和体面的工作。
但现在,情况有所不同,当一个行业的红利逐渐退却,我们才知道谁在里面裸泳。
目前的就业大环境有多差呢?
根据IT桔子数据,从2013年到去年,国内倒闭的新经济公司超过25000家,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共有3378家网络企业倒闭,同比再跌33.3%。
大环境的萧条,也让不少人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再就业心得”。
一位抖音博主说,自己被裁员了,目前30岁,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曾逃过三次裁员,干了七年的程序员,北京5年,上海2年,经济了互联网行业从刚开始的随便挑选,到现在的裁员潮,从接到通知到约谈,半小时结束。

是的,只有经历过互联网行业辉煌的人才知道,过去互联网行业所谓的“随便挑选”是有多么舒适。
那是一个安逸且朝气蓬勃的时代。
那时候的互联网行业,早上九点到公司,先去健身房练一会儿,每天高效工作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开各种轻松的会、参加分享,同事之间天天聚餐,一年晋升加薪两次,公司标配15寸MacBookPro。
现在,互联网公司提的最多的是“降本增效”,是裁减掉一切不能盈利的项目和不必要的开支,这其中就包括人力资本。
从接到通知到正式裁员,有时候只需要半个小时。
一个曾经月入几万的程序员,在因为年龄大了之后,转行去送外卖,这已经不是什么笑话,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在这背后,有一个基本清晰的逻辑,那就是许多公司为了节省人力支出,会招聘薪水低于老程序员四倍的年轻人。
年轻人又便宜,又听话,还愿意加班,并且足够好用。
在这样的内卷环境下,被淘汰的老程序员,只能选择转行。
一个人如果敲击不了代码,可能最终的宿命,就是跑滴滴,亦或是送外卖。

这就导致,互联网公司的老程序员越来越少,今年互联网商业大环境的萧条,不管是大厂中厂还是小厂,都开始裁员,以降低成本,符合公司整体业务运作。
在这个战略意义上,老程序员成了“被抛弃”的人。
本质上,程序员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尽管他们收入很高,但由于技术更新极快,如果跟不上时代,很容易被淘汰。
另外,过多的非理性情绪,也让一些外企开始出走,例如人人都艳羡的大厂,谷歌和微软在国内的总部,过去一度是程序员心目中的圣地,但今天,早已经人去楼空。
如果以国外的程序员环境来作为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谷歌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里,福利和待遇依然普遍较好,薪资也不错,但和国内不同的是,一旦发生外部的环境变化,人力资本,成为了大厂首先优化的对象。
更别提,对程序员来说,还有一道几乎难以逾越的关卡,那就是35岁。
长期以来,国内的就业市场就有非理性的年龄歧视,这个年龄歧视以35岁为界限,35以后,许多公司都有了充足的理由和借口不要你。
那么35岁是从何而来呢?
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当初推行公务员体系的时候,就给公务员招录设置了35岁的年龄限制,所以这就导致许多企业争相模仿。
现在,哪怕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招聘应届研究生IT从业者,月薪也只有1.2万元,应届本科生的月薪则在八千至一万元。
而从事医疗和金融行业的本科生则只有5-6000元,很难想象,这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

通常来说,当我们说一个行业的遇到了周期性乃至不可逆的下行时,必然会有人受损,但也会有人受益,但在这次下行周期内,我们几乎看到,不管是毕业生就业,还是老程序员,几乎面临的都是一样的状况,那就是艰难。
毕业生月薪大降,连带着老程序员也不得不面对35岁所到来的危机,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大环境里,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让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以及更为内卷。
这是时代的错付。
哪怕是在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一份带有销售岗位性质的工作,其底薪也只有近乎可怜的两千多元,这样大的差距,在生活成本和房租成本在内的开销里,几乎很难实现。
对大龄职场人来说,如果最终不走上管理层,那么最终的结局可能就非常可怕,不仅仅需要面对的是一切不确定性,甚至还会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沉重的房贷和教育费用等等,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也容易令人陷入到焦虑情绪之中。
很多人说35岁魔咒是市场机制,是优胜劣汰,但是,如果我们不去人为地进行规范和保障,那么市场永远都会是优胜劣汰,永远都会是丛林法则。
竞争应该是有原则的,在保障一些确定性的框架之下的竞争,而不是把竞争拉升到内卷的地步,最终这种恶意上的内卷,损失的必定会是所有人的利益。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