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何蕊
“去牛街买驴打滚儿,在南锣鼓巷逛胡同,原来的动物园批发市场还有摆摊儿卖衣服的……”一口带儿化音的流利汉语、对北京的吃喝玩乐如数家珍,如果只听口音不看外貌,大家可能完全想不到,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20级本科生尤丽娅,是一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
6岁那年,尤丽娅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正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年幼的她亲身感受到了奥运会的盛大。“我记得开幕式那天,妈妈带我在场馆外看的烟花,特别绚烂壮观,和之前见过的烟花都不一样。”此后的数年里,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她经常中国、俄罗斯两边跑,也逐渐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巧合的是,就在距离第一次来北京14年后的2022年,在清华读大三的尤丽娅成为了一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负责在开闭幕式上为嘉宾提供中、英、俄三语互译服务。“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如此重要的全球性体育赛事。”尤丽娅坦言,尽管前期培训和准备工作很繁重,但冬奥会的志愿经历给她带来的更多是荣耀和感动。“每个人都坚守岗位,为各国宾客提供周到服务。”尤丽娅说,当听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感谢全体志愿者默默付出的那一刻,她感动的落泪了,“感觉付出的努力被看到、被认可”。
作为一名留学生,尤丽娅奇妙地见证了北京成为“双奥之城”。而此后,她也欣喜地发现,来自家乡的冰雪元素开始在北京“开花结果”,“最明显的就是,俄罗斯的花样滑冰选手被更多中国人所喜爱。他们会来中国进行天鹅湖、胡桃夹子等花滑表演,这是一种友好的文化交流。”
尤丽娅还提到,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俄罗斯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在她眼中,两国的“牵手”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京剧、皮影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艺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俄罗斯的剧场里,我的朋友常跟我提起,他们觉得很有意思,也爱看。”她还补充,作为一名留学生,大学期间最想念的是家乡的零食——“巧克力、蜂蜜、酒水……只要我想吃,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买到,过不了几天就被配送到宿舍楼下。”她说,两国人文、贸易、交通的联通,让自己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本科毕业后,尤丽娅想留在中国,继续深入研究社会学。“我想去中国的更多地方,倾听更多的中国声音,把这些美妙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