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甩“刀片”就出来
再一甩就收回
最近
玩具“萝卜刀”火了
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新宠
近日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发布提醒
警惕“萝卜刀”营销中的暴力暗示
网店销量10万+
有学校一个班20多个同学有“萝卜刀”
据媒体报道,杭州一所学校的沈老师说, 前段时间,自己班级也出现了“潮流玩具”——“萝卜刀”。一位女生向她“告状”说,班上有一位男生偷偷在体育课上拿“萝卜刀”玩,一会儿用“萝卜刀”“戳”同学,一会儿又用“萝卜刀”“拦截”同学,“同学叫他不要玩了,被戳到很痛的,他却还是觉得很好玩。”
沈老师在班上问了一下“哪些同学有“萝卜刀”,没想到竟然有20多位同学举起了手,还有一位男生因为家长不给他买“萝卜刀”,自己用纸做了一把“萝卜刀”。
“很多孩子并没有把萝卜刀带到学校,不过,有家长反映,看到孩子们在玩萝卜刀,有孩子被戳到胸口的,感觉很危险。”
于是,沈老师开了一次专题班会课,带着学生一起认识一下“萝卜刀”。
“萝卜刀虽然外形很可爱,但塑料材质还是很硬的,戳到人会疼,还有可能受伤。”沈老师给学生们看了几篇因“萝卜刀”引起意外的报道,有戳到眼睛的,有戳到肚子的……
“有学生说,我们玩的时候很小心的,不会受伤的,我告诉他们意外都是发生在不经意间的。”沈老师让学生们进行了亲身体验,“用萝卜刀轻轻戳一下也是会有点疼的,如果这时刚好有人不小心撞过来,轻轻一下就可能变成重重一下,是有可能真的会受伤的。”
这堂班会课结束后,沈老师和学生们约定,不带“萝卜刀”到学校,更不能用萝卜刀去吓唬同学。
线上搜索电商平台发现,“萝卜刀”玩具销量惊人,有的店铺单月销量已突破10万+。相比线下,线上的“萝卜刀”款式更为丰富,不仅有“夜光萝卜刀”“金属萝卜刀”,还有“长款萝卜刀”“巨型萝卜刀”等,售价从2元到上百元不等。其中,“巨型萝卜刀”酷似生活中的水果刀,长40多厘米。
随着“萝卜刀”的走红,反对和质疑的声音日益增加。在电商平台上进行相关搜索,可以看到一些商家的宣传视频中充斥着“看谁不爽就刀一下”“我看谁敢不听话”“咔咔咔,看我刀了你”等话术,还有不少商家直接将这些字眼当成卖点印在包装上。
“萝卜刀”引家长担忧
江苏省消保委提醒
这种甩来甩去的“萝卜刀”玩具,也引发了家长们的不同看法和讨论。
有家长认为:“孩子们也就是一时的爱好,也没什么大问题,只要提醒孩子注意点,毕竟任何东西使用不当都可能造成危险。”
也有家长十分担忧:虽然是塑料制品,刀刃比较钝,不太会造成割伤,但会不会分心影响学习?长此以往,会不会让孩子出现暴力倾向?
针对家长的担忧,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学教授杨思帆表示,“萝卜刀”确实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其玩具顶部有些坚硬,孩子们在玩耍时如果不注意力道,或者奔跑追逐时不慎摔倒,很容易伤到眼睛等身体脆弱部位。
“玩‘萝卜刀’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杨思帆分析,孩子们喜欢模仿影视剧里的画面来舞弄玩具刀、玩具枪等。其中,拿着玩具刀做刺、捅、戳等动作,可能会从潜意识里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
他据此提醒广大家长和老师,如果孩子喜欢“萝卜刀”此类玩具,应在家长的监护下玩耍,不应让孩子将此类玩具带进学校。
江苏省消保委表示,营销广告里频频出现的“捅刺”场景和一些暴力暗示,其实比“萝卜刀”本身更加值得警惕。“萝卜刀”的主要消费者不乏低龄段的孩子。过多接触这些不良暗示,可能会激发暴力倾向,对孩子们的成长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萝卜刀”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需要正确引导和强化监管。然而,凡事堵不如疏,不能一味地采取“堵”的方式,而应该更加注重疏导。攻击性动作并不一定会成为暴力倾向的催化剂,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
江苏省消保委还呼吁:商家作为玩具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检查所生产的“萝卜刀”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同时要注意广告宣传中是否存在不良暗示,如“看谁不爽就刀一下”此类宣传应及时改正。同时,电商平台作为销售平台,应该绷紧宣传内容把关“安全弦”,避免不良引导内容的大肆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