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遭“第一​学历”歧视,年轻人想改变命运,只能穿越回高考吗?

又是一年秋招季,网上随手一搜,尽是毕业生们“哀鸿遍野”。

“公司组织了一大波人面试,最终上会个位数,拿到offer的人0个!”

“从没见过这么萧条的就业情况。和高中同学叙旧,发现1/3的人在家里蹲,1/3的人还在读研读博,1/3的人对工作不满意。”

网传的一份海底捞火锅招聘公告显示,本科需要毕业于985高校,或硕士毕业于211高校,海归毕业于QS排名前200的大学,都得从基层传菜员开始干。

原来,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早在学历筛选的第一关,就已经被企业排除在外了。

这两年,招聘单位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层出不穷,一浪更比一浪卷。

某地举办人才引进活动,只给清北毕业生报销车费、住宿费;如果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必须是第一批次录取;有的公司招聘连清北都不够格,必须要国外精英大学海归。

更夸张的是,毕业生光有学历还不行,还有“第一学历”的概念,指的是通过高考进入的学校。

这让许多求职者感到崩溃:自己在大学努力学习、拼命考研,放弃了多少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才终于摆脱了双非、二本的身份,以为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却被“第一学历”打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01

“第一学历”歧视,就业市场的结构矛盾

之所以会出现“第一学历”的歧视现象,是宏观的就业市场矛盾与微观的企业招聘需求,综合影响的结果。

这几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2023年预计有1158万应届毕业生,比上一年增长82万人,“史上最难就业季”这句话已经说倦了。

高学历毕业生越来越多,经济总量却没有相应扩张,自然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处在产业链低端的就业岗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AI创造出的岗位,却只有更高学历的人能够胜任。

总结来说,就业市场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招聘规则自然也是由用人单位说了算。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都具有逐利性,想要尽可能降低自己的招聘成本。

组织1000个人与组织50个人参加笔试面试,所需要花费的金钱、时间、人力成本都是不同的。因此,筛选简历就成为淘汰求职者最便捷的方式。

一位在外企工作的HR说,每天看几百份简历、与几十名毕业生面谈,就会知道学生的许多经历都是可以伪造的。

比如说,在大厂的实习经历,可能只是去参加了参观活动,拍下了一张合影;与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可能只是挂名,或者简单发了几份问卷。

调查显示,只有11%的HR认为当前职场诚信度好,近9成的HR认为职场诚信状况不佳,就是因为毕业生的简历,被美化得仿佛整了容,早就不是原来的样子。

在眼花缭乱的经历中,只有学历,是无法被伪造的。

因此,企业与其从高职大专生的简历中筛选闪光点,不如直接比较高学历人才的履历与成就。

02

理论上的伪概念,现实中绕不开的坑

“第一学历”这个词出现的时候,一般都带着引号,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在一次互动留言中表示: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是,为什么一个并不存在的概念,却能够大行其道呢?

实际上,就业就是一个大型市场,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作为供需关系的优势一方,企业认为对自己有利的,就会去推动实施。

这不是几句呼吁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很难从政策角度去杜绝。就算政策明确规定了企业不可以搞第一学历歧视,HR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实现这一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求职者想要推翻“第一学历”的概念,大概只有借助魔法,把这个词从所有HR的脑子里抹除了。

还有媒体评论说,“第一学历”与“能力认证”绝不应划等号,颇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

因为很多记者之所以能进入头部传媒公司、在重要报纸上发表文章,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第一学历”筛选出来的幸存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换个角度想想,现代社会的内卷化竞争无处不在,“第一学历”歧视也不过是年轻人走入社会的第一道坎。

年轻人要么做好充足的准备,奋力冲过这道坎,要么原地转身,在墙的这边另谋出路。

03

面对学历歧视,年轻人如何扬长避短

虽然许多企业都在卷“第一学历”,但也有一些行业,歧视现象相对没那么严重。

比如学术科研领域,大家都是靠读书、学习来打天下、论高下,不管本科毕业于哪里,找到工作后能不能发出文章、能不能申请到课题,才是真本领。

许多高校老师可能本科的时候只上了二本院校,之后一路深造,逆袭成为985大学副教授。在同学们眼里,这也具有激励作用的榜样故事。

此外,一些基层一线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也比较低,就像海底捞招聘基层工作岗位并不要求“第一学历”,只有管培生才看重相关学习经历。

如今的企事业单位都倡导基层锻炼经历,如果年轻人肯在基层吃苦,将来也能大有作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除了行业选择的问题,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心态调整也同样重要。

有一名网友讲述了自己参加985高校双选会的经历,一位当地“双非”高校的学生来到展台后直奔HR,抱着电脑展示自己的程序代码和解决思路。

“好像是一个比较常规的代码,他能够用特别便捷的方式去解决,极大地优化了程序。”

刚开始的时候,HR还显得有点不耐烦,后来便逐渐被吸引,这位同学也如愿收到了二面的邀请。

这件事告诉我们,如果学历等硬性条件不够突出,就一定要在软实力方面做到无可替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今大学生面临的最大苦闷,或许是即将面对就业的问题,人生将何去何从?

林清玄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人生的路有很多种可能,只要有斗志,怎么走都会有路。”

既然大环境无法改变,那便只有让自己更加适应生活的苛求。

躺平或者奋斗,总要给自己的人生找一条出路。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