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丙奇
10月31日,郑州管城区建兴路小学一女教师吕某留遗书后去世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吕某姐姐称,事发10月26日,警方告知家属妹妹系自杀。家属称,今年23岁的吕某于2022年6月大学毕业,2023年8月考入该校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平时性格开朗。家属所提供的吕某遗书显示,吕某称除教学工作外,应对上级检查,拟写材料等课外行政工作压力大。管城区教体局工作人员称,对此事深感遗憾,相关部门已介入处理此事。
我国教育部把2019年确定为给教师减负年,减负四年多来,教师的负担究竟减轻了多少?这是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认真审视的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严格落实减负清单管理,把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切实减下来,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推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老师每周工作时间达到52.5小时,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0个小时/周。其中,在校工作时间为44小时/周,而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加班为平均8个小时/周。造成部分教师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大多不是教学工作任务,而是非教学工作任务,要花大量时间,填写各种表格,应对考核、评比,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过重的非教学负担,不但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还挫伤教师的职业荣誉感,部分教师由此出现职业倦怠感与心理问题。
针对教师非教学负担沉重的问题,2019年年底,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减掉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包括减少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内容。确保对中小学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清理后保留事项实行清单管理。
客观而言,在该意见发布之后,各地教师的负担有所减轻,尤其是进校的督查检查减少,但是,从2021年推进“双减”后,不少教师反映,教师的负担有所增加,原因是“双减”要求各校推进课后服务,有的学校班主任每天在校的时间超过12小时。另外,由于不少学校实行“痕迹管理”,让教师报表填写工作繁重。
针对“双减”出现的新情况,要给学生减负,就得给教师减负。减轻教师的负担,必须建立课后服务长效机制,要根据课后服务“照看+开展非学科素质课程活动”的要求,通过发挥退休教师作用,及招募兼职教师,来构建更合理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减轻学校专任教师的负担。
教育部门、学校也必须改革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当前对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是由行政部门主导,因此考核、评价教师会用一系列行政指标,部分布置给教师的任务,并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如“痕迹管理”,要求教师做任何事,都要留下痕迹,作为考核的凭据、证据。按照“痕迹管理”的要求,教师参加活动,必须拍照、上传、发表心得不说,就是日常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也要留痕,这样的“留痕管理”令教师要花不少时间来处理“留痕证据”,不少教师深受这一形式主义任务所困。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对于学校办学者、管理者来说,要意识到,激发教师的活力,必须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能以不合理的行政考核要求,干涉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这方面,要建立教师委员会,推进教师专业同行评价,即用教育标准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实际的教育教学贡献,让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中。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网络截图
责编 | 傅铭途 姜雪媛
校对 | 朱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