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份来自一线高中老师的"大白话"。
他是蔡朝阳,曾在浙江省一所一级重点中学(绍兴稽山中学)任职了二十多年,人称“麻辣语文教师",与郭初阳、吕栋合称“浙江三教师”。
他的核心观点是:中考,读普通高中,然后三年再去参加高考。这是一段很漫长的时光。那么谁会胜在最后呢?基本就是那些元气未伤的孩子。
他给到的建议是:不要过早伤了孩子的元气,以便到了真正需要发挥潜力,全力以赴的时候,还有能耐可以拿出来。
他的这些建议,也非常值得家有小学生、中学生的家长来看看。下面来看~
以下内容来自蔡朝阳,公号:噪音
大家都知道我做过20年的高中语文老师。今天的小作文是要调动我过去那些年的经验了,当然更多的是这几年的观察和思考。
我教高中时,还有分层教育,一个年段分重点班,普通班,还有文理分科的区别。我通常是理科普通班的任课老师。
搭班的班主任一般会是理科老师。我现在还记得有一位特别自负的数学老师,他认为世界上数学教的最好的老师就是他自己。这一点是否事实存而不论,我很欣赏他的这个劲头。毕竟我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教语文最好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之一。
以及,有两个点我跟他颇有共识。
一是鼓励班里的孩子去操场踢足球、打篮球,班主任亲自下场较量。他篮球打得不错,我足球理论也很好。二是,我们都喜欢一些从农村或者城乡近郊考上来的孩子,而非一直在城里念书的孩子。
图片来自花友@Coco的妈咪
理由其实很简单,农村来的这些孩子有潜力,经过高一的一年磨合,高二的一年夯实基础,高三开始冲刺,这些孩子特别容易有进步,高考能出成绩。
与此相反,自小在城里念书,因为过度补课而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到高二高三就容易掉队,潜力不如农村孩子大。
道理不言自明,中考已经经过了一轮筛选,能够到我所任教的重点高中的城里孩子,基本上已经拼尽了全力,所以等到进了高中,要耗费你更大的精力的时候,很多孩子往往力有不逮,因为潜力已经用过一轮,加料加量在三四年前就加完了。高中了再去鸡娃,就像抗生素用过头,显然有了抗药性。
而那些来自农村或者城乡近郊的孩子,小学初中时多数是散养的,没有被老师和爹妈拔苗助长,他们可能有各种不足,比如文科不太好之类,但是到了高中,老师好好引导,一旦释放他们的内驱力,成绩都能上来。
讲个真人真事。
我跟这个数学老师虽有很多共识,有时候也会隼不合卯。因为当时理科高考要考6门,语数外理化生,班主任认为,数学拉分最重要,所以数学要重视。这一点我认同。但是,语文是护城河,语文不能拉分,但语文是最容易掉分的,所以语文不追求高分,但一定不能低分拖后腿。自负的数学老师对语文和外语的不重视也会导致孩子们的偏科。而当时的高考是讲究“木桶理论”的。
有一届,有个小男孩,极聪明,数理化极好,不输于理科重点班的孩子,深得班主任喜欢。关键是,他还是个很好的守门员,身材不强壮,但弹跳灵活,上蹿下跳,倒地扑救,是球队主力守门员。但就是语文不会。文言文读不懂,病句改不出来,写作文,永远是爱因斯坦三个小板凳。还有,因为我经常跟他们踢足球,也不太尊重我的师道尊严,语文课经常插科打诨,引得全班足球队男生一片大笑。
语文总分120分,他大概能考80分左右。我说,你水平真高,高考饶他们一门课。为了这个孩子,我也费了一番苦心,教了一些功利的技巧。但因为自小没什么阅读,语文的提高并不显著。好歹数理化不错,后来也进了自己心仪的学校。
我讲这个故事有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看,这个孩子,城郊结合部来的,调皮捣蛋,活泼好动。他考进高中,是贴着中考分数线进来的。但是到了高二高三,一跃在班级和年段名列前茅。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元气未伤。
我们大多数孩子都会走体制内的教育,中考,读普通高中,然后三年再去参加高考。这是一段很漫长的时光。那么谁会胜在最后呢?基本就是那些元气未伤的孩子。
我观察,也跟很多中学生朋友讨论过“学霸”的问题。往往发现,在一些一流的中学里,学霸并不是死读书的那种人,而是能张弛适度,主动安排自己时间的人。他们的显著特点就在于,专注度非常高,每一件事,都能全力以赴。
我也跟菜虫(作者儿子)聊过这个话题,菜虫说,他们学校里能申请牛津和剑桥的娃,也都是玩游戏的。这就对了,安排好自己的学业,并不妨碍玩游戏。但每次的学习,他们都很专注,学习和游戏一样,都能进入心流状态。
以上这个故事,绝不是个案,或者特例,而是我做20年中学教师的真实观察,也是我对个人成长,对教育的本质的根本理解。所以才会不断讲“原力觉醒”这四个字。
我们这些爹妈,从小要为孩子们做一件事,就是保护这个孩子的潜力,以便到了真正需要你发挥潜力,全力以赴的时候,还有能耐可以拿出来,就像马拉松到了最后关头,你竟然还有体力潜藏着用来冲刺。
所以这个文章,其实标题并不确切,应该这么表述:读普通高中,最应该具备的素养是什么?
即便我们不再选择别的赛道,什么国际赛道之类的,只是一门心思走这条路,那也要把这一赛程看作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所以需要做好各个阶段体力和能力的调配。这是一种自我安排的能力,也是一种设计自己人生的能力。厚积薄发,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没有秘诀,卑之无甚高论,也都是老生常谈,但还是要一再重复。
首先,当然是身心健康。
这一点,本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近几年却变得很奢侈。
我后来从学校里离职,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中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这个根子在童年和少年时代。需要从根子上去杜绝这种可能。这是我放弃高中教育而改做儿童教育的初心之一。
当高中老师的最后几年,我已经见到很多孩子,平时好端端的,一进试场就小脸煞白,还恶心呕吐,这是心理紧张导致的生理性反应。而这些,已经是我作为语文老师这个身份没有办法帮到的了。
家长总会因为专业知识不够而犯错误,其实谁都会,关键是真正地看见孩子的需求。有的爹妈,在孩子表现出病症之前,总觉得没事的。一旦表现出来病症,则又认为,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脆弱。这都是非常不讲道理的。从来不去问教育有没有问题,以及爹妈自己有没有问题,一味责怪孩子,又再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身心健康,让孩子茁壮成长,需要一些元素,我打个比方,植物成长靠的是是阳光、空气、水分。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就是睡眠、营养、和户外运动。
这三者之中,爹妈在营养上可能有很多秘诀,不至于亏待孩子。但是一上学,睡眠就渐渐不够了,长时间睡眠不够,身心疲累,会导致很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户外活动,包括体育锻炼,找一个孩子喜欢的项目,尽量长久地坚持,这很重要。
第二个,要有真实的生活。
这里有个误区,爹妈含辛茹苦,然后跟孩子说,你什么都不用管,只要把书读好就够了。这也是不对的,孩子没有现实感了,他又怎么在这个世界上安顿自己?我想我们即便好好念书,也是为了日后有更加自如的真实生活。
文化课的学习,是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之一,但一定不是全部。衣食住行,物质生活,这里有极大的真意存焉。爹妈可以用自己真诚的生活,去展示给孩子们看,去带领孩子们跟你一样,全部地融入到真实生活之中。所以我说我们这些爹妈需要自己好好生活,安顿好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这样,孩子才不至于心灵空虚,因为爹妈活出了自己,活出了样板,孩子自会热爱生活,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尤其重要的是,这会让孩子产生真实的存在感,生命的意义感。这种良性的心理能量,能回馈到他的文化课学习上。所以秋游和春游才是重要的,所以户外才是重要的,社交才是重要的,养一个小动物,阳台上种满绿植,才是重要的。
这里自然有很多细节,限于篇幅,恕不一一说了。比如,如何让日常乏味的上学放学之路变得有意思?去真实地观察一棵行道树,看看每个月,每个季节的不同。去真实地观察一间便利店,冬夏之际其物品供应和货柜排列有何不同。对生活有好奇,对世界有探索,这样的孩子我觉得不会有令人担心的地方。
家庭生活里,孩子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爹妈要善于运用闲笔,做一些当下看起来并没有实质性帮助的事。饭桌上的闲聊,一起打一局乒乓球,分食一杯冰激凌……这些闲笔,终将把你的善良和世界观传达给孩子。
第三个,明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这个东西好像很玄妙,其实就是所谓的主见。自小,孩子的意见和主张,就应该得到重视,得到尊重。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爹妈去支持他的意见,他自然就会渐渐生长出明确的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越早越好。因为有自我,才会有判断和分辨。比如,哪些是我喜欢的,哪些是我不喜欢的。哪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哪些是我们可以超越的。这个时候,他会去思考,既然我们面对着这个宿命,那需要用什么的技术性手段,去面对呢?
即便是在普通高中内,那些有明确自我意识,有明确目标的孩子,总体上也会比缺乏自我意识的孩子表现得更为积极进取。
那为什么有的孩子的自我意识迟迟没有萌发呢?因为他们总是被爹妈以各种借口剥夺。“我这是为了你好”,“你现在不懂,将来会知道”,所以才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连对气温的感知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哪里还有自我意识。
对于上述这种教育方式,我有一个说法,叫做:胡同里赶猪。
第四个,安排自己的能力。
这一点紧承第三点而来。有自我,才能自我安排,自我管理。
孩子进入初高中之后,爹妈很难在学科上能给他具体的帮助了。但无妨,爹妈毕竟不是任课教师,爹妈只要做好爹妈的事情就好了。
好妈妈为何胜过好老师?因为她只承担妈妈的职责,而不包揽全部。适当放手,得体地退出,这样,孩子的自我就独立出来。
先放下自己操劳家事的手,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去做。“懒妈妈”也有好处,你的“懒惰”终将培养一个自立的孩子。
放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口气,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从制定一个完不成的周末计划开始。慢慢调整,就学会了。关键是这种能力会迁移的。从安排一个周末,到规划他自己的一生。本质同理,异质同构。
渐渐他会明白,初中三年,他的责任和目标是什么;高中三年的职责是什么。以及,他想要念一个什么样的大学,从事什么专业,以怎么样的方式,认真地度过他唯一而珍贵的一生……
事已至此,你的教育,还不成功吗?
最后,关于每一个求学时段的成绩,应有一个客观的评测。
考试分数,其实多数情况下中不溜秋够了。尤其是小学阶段,完全不必在意。因为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小学阶段是用来长身体的,是人格的形成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阶段。至于考分,不太重要。
这个时候你放过孩子,去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涉及到核心素养的事。初看对考试没帮助,但到初二再去重视考分,就发现有极大的潜力可挖,也仍能考上重点高中。
还有,即便初中学业更紧,也不需要竭尽全力,所谓“用尽洪荒之力”。留点余地,因为,毕竟还有三年高中,需要闪转腾挪。更要相信孩子的成长,是能量守恒的,现在的留白,是为了孩子未来更大的舒展,后来居上,后发先至。
最大的悲剧可能在哪里?就是一直高压,为了一点破分数不停逼迫孩子。
好了,悲剧性的后果有三种。
第一种,他总是被指派、被安排,于是他没有发展出一个显性的自我,对任何成人社会的安排完全无动于衷。表现出来就是,厌学,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游戏。这样的孩子,每个夏令营,我都会见到一两个。
第二种,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自我觉醒,但是他仍没有能量对抗家庭与学校,只能向内自我攻击,于是他抑郁了,甚至自戕。
第三种,青春期了,他变成比爹妈更有能量,你的高压不再有效,一点也不听话了,那就全部完蛋,岂止学业,连亲子关系也崩坏了。悲剧不就是这样的吗?
但恰恰也在这个时候,危机里蕴含着转机。
一则不听话,一则向外寻求。也许,第三种孩子,往往能发展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这是我们尽可以感到欣慰的地方,即便熊父母层出不穷,而孩子们神奇地拥有自我治愈、自我开拓的能力。
父母皆祸害,而孩子仍能破茧成蝶,你说神奇不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