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建议抑郁症女孩“断亲”,没有边界感的父母有多可怕

前几天,有个话题冲上热搜,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女生被医生建议“断亲”。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忍受亲戚没有边界感的催婚,不愿继续遭受原生家庭的伤害,决定与亲属做一次“物理隔断”,重新夺回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

在热播剧《故乡,别来无恙》中,“没有边界感的父母”这一形象被戏剧化地放大,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

小时候,女主的妈妈经常随意闯入她上锁的房间,翻她的桌子、看她的日记和相册,逼问她为什么和男生合照。当女主表现出不满后,她又会不屑地说:“小娃娃哪有隐私?”

在女主长大后,父母还未经允许拆开她的快递,觉得“帮你把快递取回来、拆开放好,难道不是在给你省事儿吗?”

网友纷纷感叹:“没有边界感的父母,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不过,在年轻人感到窒息的同时,父母也会感到委屈。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帮助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们不禁好奇,亲子之间的感受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父母缺少边界感,究竟是孩子心中原则般的大事,还是父母眼里的“鸡毛蒜皮”?

01

当代父母窒息行为:缺少边界感

一位短视频博主在网上分享了她的故事。从小,妈妈就对她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超强的控制欲,对孩子时间的规划精确到小时,让她没有一刻喘息的时间。

在妈妈的疯狂鸡娃下,她虽然考上了不错的学校,但是和父母的关系却很寡淡,一直想要离开家。后来,她大学毕业找到工作,虽然和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依然坚持搬出来自己住。

没想到,妈妈三天两头就会来到她的出租屋,有时候帮她收拾房间,有时候给她带一些吃的。

这样的行为令她十分反感,一次,在她明确说了自己已经吃过晚饭,不想再吃饺子的情况下,母亲还是拎着煮好的饺子来到她家,直接放在了冰箱里。

这一次,她终于爆发了,和妈妈大吵了一架,不许妈妈再进她的家门。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极度抵触父母,但是却无路可退,只能用无尽的争吵与父母决裂,为亲情画上残忍的句点。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自一位同事。她也生活在一个缺乏边界感的家庭里,不同的是,她早已习惯了被父母包办一切,虽然有时会感到不舒服,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反抗。

她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年纪相仿的男生相亲、谈恋爱,如今已经快30岁了,却还迟迟不愿结婚,因为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多么喜欢那个男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喜欢你就分手呀!留着他过年吗?”面对闺蜜的做法,我表示不能理解。

没想到闺蜜觉得,男朋友虽然不是她喜欢的类型,但是却能够帮她安排好生活里的琐事,“如果离开了他,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怎么办,我可能找不到更好的男朋友了。”

在缺乏边界感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会在未来的生活里,不自觉地重复自己过去的亲密关系,找到控制欲爆棚、没有边界感的另一半。

就算他们已经离开了家,心智也永远是个孩子,难以摆脱家庭烙下的印记。

02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不愿意孩子长大

有句话说得很好:“孩子的真正长大,从父母的退出开始。

许多父母之所以会做出缺乏边界感的行为,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从孩子的生活里退场。

孩子小的时候缺乏自理能力,吃住都和父母在一起,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需要父母,但与此同时,父母也在情感上依赖着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孩子长大后,会产生自己的独立意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活圈,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适时地放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生活。

如果父母拒绝让孩子离开自己,从心理上接受不了孩子的长大,他们就可能会想尽办法挤进孩子的生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边界感”。

前几天闺蜜和我说,家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家庭成员必须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洗澡。

她的妈妈觉得应该洗澡的时候,就会给家人排好时间表,比如说晚上7点到9点,按照爸爸、妈妈、她和弟弟的顺序,依次洗澡。

就算闺蜜已经在自己家里洗过澡,回到父母那里,还是会被要求一起洗;如果不在家庭统一洗澡的时间,任何人想洗澡都不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种离谱要求只是她需要遵守的众多家规里的一项,在成长的过程中,她还被迫忍受着父母肆无忌惮的闯入,仿佛自己是一个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提线木偶,只需要按照父母的规划来生活。

一旦她试图反抗这些家庭规则,妈妈就会尖叫着问她:“为什么你现在不听话了呀?你小时候明明不是这样的呀?”

在没有边界感的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不需要长大,也不会长大。

03

年轻人期待的边界感,到底指什么?

在年轻人探讨边界感的时候,老一辈人还在一脸懵:怎么自己想要关心关心孩子,却成了孩子口中没有边界感的大人呢?

这便要说到,孩子眼中的边界感,到底指的是什么。

从行为上讲,边界感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到拆快递、收拾房间,大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事事插手,有边界感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动手、自己决定。

从心理上讲,边界感就是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精神意志,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一个不依附于父母而存在的人。

这样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再说得直白一些,父母的边界感,就是承认自己也会老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会退出孩子的生活,会发现孩子并没有那么需要自己。

作家凯罗·纪伯伦曾说:“父母只是给了孩子身体,他们不应该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

这或许是对“边界感”最好的解答。当父母真正明白这一点,哪怕孩子不再对自己的生活划清界限,父母也不会轻易闯入孩子的生活。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