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高中时,还有分层教育,一个年段分重点班、普通班,还有文理分科的区别,我通常是理科普通班的任课老师。有一届,我的班主任搭档是一位数学老师,我们两人有两个共识:
一是都鼓励班里的孩子踢足球、打篮球,班主任亲自下场。二是都喜欢一些从农村或城乡近郊考上来的孩子。理由很简单,农村来的孩子更有潜力,经过高一的磨合,高二的夯实,高三冲刺的时候容易有进步,高考能出成绩。相反,自小在城里念书,通过过度补课而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到了高二高三就容易掉队,因为他的潜力用光了,就好比抗生素用过了头,有了抗药性。
讲个真人真事。有一年的高一,来了个城郊结合部的小男孩,调皮捣蛋,活泼好动,数理化成绩极好,不输于理科重点班的孩子,还是学校球队一名优秀的守门员。但他就是语文不会,总分120,大概能考80,文言文读不懂,病句改不出来,写作文永远是爱因斯坦的三个小板凳。我经常跟他一起踢足球,也不太尊重我的师道尊严,语文课上经常插科打诨。
为了这个孩子,我煞费苦心,教给了他一些功利的技巧,但他自小没什么阅读经历,语文成绩提高并不显著。好在数理化不错,后来也进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这个孩子,当年其实是贴着中考分数线进来的,但是到了高二高三,一跃名列班级和年段的前茅。为什么会这样?
我的答案是:他元气未伤。
我们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中考,读普通高中,然后三年后高考。这是一段漫长的时光,谁会最后胜出呢?就是那些元气未伤的孩子。
我跟很多中学生朋友讨论过“学霸”的问题。大家有一个发现,很多学霸并不是死读书的那种人,而是张弛适度,能够主动安排时间的人。一位小朋友甚至告诉我,他们学校能申请牛津和剑桥的娃,平时也都是玩游戏的,但是专注度非常高,每一件事都能全力以赴。
这就对了,安排好自己的学业,并不妨碍玩游戏。有了专注度,无论是学习还是游戏,都能进入心流状态。
这个故事绝不是个案,而是我做20年中学教师观察得来的普遍现象,也是我对个人成长,对教育的本质理解,所以我才会不断讲“原力觉醒”这个概念。
我们这些爹妈,应该为孩子们从小就做一件事——保护他们的潜力,以便真正需要的时候还能拿得出来。把求学升学的过程看作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做好各个阶段体力和能力的调配。这才是一种自我安排的能力,一种设计自我人生的能力。
如何保护孩子的潜力呢?
1
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
这一点本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近几年却变得很奢侈。我后来从学校离职,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中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平时好端端的,一进考场就小脸煞白,还恶心呕吐,这是心理紧张导致的生理性反应。这些问题的根子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这也是我放弃高中教育而改做儿童教育的重要原因。
因为专业知识不够而犯错误不要紧,关键是真正看见孩子的需求。有的爹妈,在孩子表现出病症之前,总觉得没事的。一旦有了病症,则又认为,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脆弱!两种都是非常不讲道理的——从来不去问教育模式有没有问题,自己有没有问题,一味责怪孩子,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份,简单说就是睡眠、营养、和户外运动。这三者之中,爹妈在营养上不至于亏待孩子,但是一上学,睡眠就渐渐不够了,长时间睡眠不够,身心疲累,会导致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此外,户外活动,包括体育锻炼,要找一个孩子喜欢的项目,长久地坚持,这很重要。
2
与孩子感受真实的生活
爹妈每天起早贪黑,含辛茹苦,然后跟孩子说:“你什么都不用管,把书读好就够了。”这是不对的,孩子都没有了现实感,他又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安顿自己?况且我们让孩子认真念书,不也是为了他日后的真实生活嘛。
衣食住行,物质生活,这里有极大的真意存焉。爹妈要善于将真实的生活展示给孩子们看,善于运用闲笔,做一些当下看起来并没有实质性帮助的事,养一个小动物,在阳台上种满绿植......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感。
这种良性的心理能量,既能回馈到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上,也把你的善良和世界观传达给孩子。成年人先安顿好身体和灵魂,活出了自己,活出了样板,孩子才不至于心灵空虚,出现心理问题。
3
尊重孩子的意见主张
“自我意识”这个东西好像很玄妙,其实就是“主见”。自小,孩子的意见和主张就应该得到重视,得到尊重,他自然就会生长出明确的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越早越好。因为有自我,才会有判断和分辨——
哪些是我喜欢的,哪些是我不喜欢的;哪些是必须面对的,哪些是可以超越的。即便在普通高中,那些有自我意识,有明确目标的孩子,他们的总体表现也更为积极进取。
为什么有些孩子的自我意识迟迟没有萌发呢?因为他们总是被爹妈以各种借口剥夺。“我这是为了你好”,“你现在不懂,将来会知道”,所以才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连对温度的感知权利都被剥夺了,哪里还有自我意识?
4
学会适当的放手和退出
这一点紧承第三点而来。有自我,才能自我安排,自我管理。
孩子进入初高中之后,爹妈很难在学科上给出具体帮助了。但无妨,爹妈只要做好爹妈的事情就好了。适当放手,得体地退出,孩子的自我就独立出来。
放下自己操劳家事的手,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懒妈妈”也有好处,你的“懒惰”终将培养一个自立的孩子。放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口气,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从制定一个周末计划开始。从安排一个周末,到规划自己的一生。本质同理,异质同构。
5
尊重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
考试分数,多数情况下中不溜秋够了,尤其是小学阶段。因为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小学阶段是用来长身体的,是人格的形成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阶段。这个时候要放过孩子,去做一些涉及核心素养的事。等到了初二再去重视文化课成绩,就发现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而且即便初中学业更紧,也不需要“用尽洪荒之力”。留点余地,毕竟还有三年高中,需要闪转腾挪。要相信,孩子的成长是能量守恒的,现在的留白是为了未来更大的舒展,后来居上,后发先至。
反之,最大的悲剧是什么,就是一直高压,为了一点破分数不停逼迫孩子。悲剧性的后果有三种:
第一种,他总是被指派、被安排,没有发展出一个显性的自我,对任何成人社会的安排无动于衷,表现出厌学,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包括游戏。
第二种,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自我觉醒,但是他仍没有能量对抗家庭与学校,只能向内自我攻击,于是他抑郁了,甚至自戕。
第三种,青春期了,他变得比爹妈更有能量,你的高压不再有效,一点也不听话了,岂止学业,连亲子关系也崩坏了。
不过这第三种情况,倒还有“一线生机”,他往往能发展出一个全新的自我——即便咱们的“熊爹妈”层出不穷,但是孩子们总是神奇地拥有自我治愈、自我开拓的能力。父母皆祸害,而孩子仍能破茧成蝶,你说神奇不神奇?
来源 |“噪音”微信公众号
作者 | 蔡朝阳 教育学者,独立撰稿人
统筹 |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