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被称“普信”,不敢接触异性:一位大学老师对男生女生的观察

近期一个周五,下午两点半,在广州大学停车场停好车,我发现操场上有两个男生在打球,这么早居然来打球,好奇心驱使我凑了过去。我和他们一边投球,一边聊天。他们是来自外语学院的大一新生,不仅是同班同学,还是湛江老乡。恰逢周五下午没课,也没有作业,闲得无聊,就相约打会儿篮球。

男女泾渭分明

我一边走一边问他们班有多少人,他们答复我女生34个,男生5个。

“怎么没有想着约班上的女同学外出游玩?”我随口一问。

对于我的建议,他们颇感诧异:“老师,班上的女生,我一个也不认识。”“老师,我认识我们班两个女生,但让我约她们玩,这绝对没有可能。”

“34个女生,你们俩加了多少人的微信呢?”我接着问。

“我加了5个,但不怎么联系的。”同学A说。

“3个,且都是班上的干部,但只是有事时才联系一下。”同学B答复我。

“你们现在是大一的,应该课程不少吧,应该有很多一起上课的机会啊。”我继续追问。

“对啊,我们几乎天天一起上课,问题是上课虽在一个教室,但男生与男生坐一起,女生与女生坐一起,上课主要听老师讲课;下课了,就各自散,相互之间很少交流与互动。”同学A说。

“无论男生女生,大家都刻意保持距离,大家都默认一进教室,就男女生分开坐。”同学B补充说。

理论上,大学生应该有相对自由的支配时间,身体与心理发育已经成熟,对异性的交往需求相对旺盛,与异性拍拖、谈朋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现实并非如此。

一个班的同学虽然可以天天见面,有不少的接触机会,但有接触机会不必然意味着现实生活中就一定发生了实质性的熟悉、认识与了解,其中的“梗”在哪里?

见我一脸的疑惑,同学B向我说出了事情的原委,“老师,你听过一些网络热词吗,譬如‘舔狗’‘下头’‘普信’?”

经他一番解释,我才明白,男女生之间,主动提出加对方微信或索要对方联系方式的一方会被少部分异性认为是“舔狗”“下头”,这种情况之于主动的男生而言相对多一些。换言之,一个男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觉得有趣的女生,主动提出加好友,部分女生会觉得这是一个奇怪的事,“你想干嘛呢”“你有什么企图”“你是想追我吗”,倘男生不是女生看对眼的人,女生会觉得男生“普信”,意指“普通但自信”。问题还在于部分女生或许不这么想,但男生为了规避女生这样想,不想自己被误会,不想背负“普信男”的污名化标签,宁愿或干脆不积极、不主动,以免尴尬,哪怕面对再心动或再心仪的女生。

“老师知道‘校园墙’吗?”同学A问我。

我当然不知,他这样给我解释:“就是一个供同学发布信息的公共平台,好像每个高校都有。打个比方,一旦我加人家,被拒,人家把我加人家的截图发上‘校园墙’,那样全校学生都知道我了,我在学校就斯文扫地,抬不起头了。”

“我没办法控制对方的思维、想法和举动,我更加没办法面对与规避这种风险的发生,所以我不会做主动亲近异性的事。”同学B无奈地说。

无形的墙

这令我想起:一年前一次与大四毕业班的几个男生打球,他们告诉我,四年了,他们都认不全一个班的同学,或叫不清同班同学的名字,一个班或一个专业的异性学生,在他们眼里,仅仅是“同班同学”而已,而非“朋友”“密友”“闺蜜”。

根据我的观察,一个基本的感觉是,当下大学生同专业或同班同学之间尤其是异性之间的友情或情谊非常淡薄,他们要么各自忙,要么各自闲,各忙各的,或各闲各的,哪怕有可能对某个异性同学有好感,也断然不会主动或积极地表达交友或交往的需求或意愿。换言之,进大学之后,男生与女生之间,突然出现一堵“无形的心墙”,这堵墙禁锢着少男少女,谁都不想主动拆掉这堵墙。

进大学之前当然是高中,高中时期的同班同学关系普遍很好,天天朝夕相处,一起讨论做题,一起玩娱解压,男生递个暧昧的纸条给心仪的女生,女生多看几眼心仪的男生,下晚自习在校门口某个角落见面约着一起回家,激动的时候牵牵对方的手,给对方以温暖、力量或鼓励,这是多么正常的事。

我的大学时代

我不禁想起我的大学生涯,那是1997-2001年。军训结束后第一周的第一次上课,班主任老师花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让每位同学上讲台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大家一起去校门口一家餐厅共进午餐,彼此迅速熟络起来。男生女生约着一起晨读、早餐、上课;晚饭后,大家一起上晚自习,下自习后就在学校一条宽阔的马路打上一小时的羽毛球。

那时候的公开示爱,也是极其常见的事。对于心仪的异性,大方开朗的人就直抒胸臆,“我可以约你看电影吗”;腼腆内敛的人则托个中间人做媒,通过小纸条或信件的方式表达约会的意愿。如果两个人一起吃了饭,看了电影(通常是通宵电影),然后牵了手,那基本上就宣告“亲密的男女关系”基本确立。

换言之,喜欢谁,中意谁,表达这种情绪或情愫,是很正常的事。我记得很清楚,我们班共计42人,男生22,女生20,大四毕业那会儿有多达5对情侣。

关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真实心理

当下的男生普遍对恋爱没有兴趣,不想认识与了解女生吗?抑或相反,当下的女生普遍对恋爱没有兴趣,不想认识与了解男生吗?我感觉都不是。面对就业压力普遍大的整体环境,一些人从大一就开始紧张起来,忙碌于考研、考公、大学英语四六级、驾驶证、教师资格证等,但在“日理万机”之余,他们的内心还是有孤寂或孤独的时候,他们也渴望邂逅或拥有一份唯美的爱情,问题是谁都不想被认为是“舔狗族”“下头族”或“普信族”,谁都不想主动出击去接触与了解异性。

当代大学生与同班同学相对生疏,那么,他们与谁相对熟稔呢?据了解,相对于上公共课或专业课的同学,他们与有相同或相似兴趣或爱好的人熟络起来更容易一些。打个比方,街舞社团、文学社团、篮球社团、戏曲社团等社团内部的同学关系,要亲密过上同一门专业课的同班同学。究其原因,各类社团更吻合同学们的兴趣或爱好,这是他们内心喜欢或中意做的事,大家一起交流与切磋技艺,一起密切配合与协作,往往能酝酿出感情的种子,而在专业课课堂上,或许课程本身难度相对大,大部分同学没有多大兴趣一起研讨或交流,亲密关系的建立自然相对漫长。从空间角度看,专业课堂是正式、正规与严肃的空间,各类社团则是非正式、非正规与闲适空间,后者让人相对松弛、轻松与自然,此即非正式空间(informal space)的功效。

让大学生们轻松与轻盈一些,让他们身心愉悦一些,让他们敢于和勇于做吻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分内之事”,让同学情谊回归纯真与深厚,让谈情说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这是当代大学生新气象的应有之义。

为了达致上述目标,余以为有关方面当多一点关心与关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真实心理与心态,各大学开设关于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公共必修课,鼓励与崇尚构建开放包容与和谐的男女关系,破除制造性别对立与敌意的各种观念藩篱与阻梗。课程学习方面,任课老师不妨多鼓励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且建议男女搭配成组,营造异性讨论的良好氛围。

此外,有关方面要在课余时间方面寻找突破口,要用尽量多的公共活动填充同学们的课余时间,创造机会让男女同学彼此接触、了解与认识,譬如组织同学们开展校园游、都市游、郊游、秋游、周末徒步或聚餐等。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责编 陈斌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