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只有一个分数线:体制敲门砖线

高考志愿,有几个万金油黄金专业,好像。

比如中文,又比如计算机,好像还有法学。

出乎大家预料的是,计算机之所以热,不仅仅在科技行业待遇高。还在,计算机在考公时,可以报很多岗位。

同样,许多升学顾问会告诉人们,文科选中文、历史妥妥的,因为考公岗位多(尤其是中文),还能去做中小学老师。

近年来,国考财政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计算机类、统计学类、工商管理类等专业招录人数占比较高。

2024年度国考,可报考岗位较多专业有经济学类、财政学类、计算机类、法学类、统计学类、金融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等。

体制内啊!

这几年我看高考数据时,总是发现有些大专分数线远超本科线。大部分都是学医、学师范,能定向分配的。

进体制的概率,在影响分数线?

这两天,看到“广东2024招选调”的院校名单。让我明白,为什么深大分数线能略高于暨南大学,而且超过华南师范大学,又把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大学远远抛下。

因为,深大也早进了“广东招选调院校”名单,并且有很多计算机、经济、师范、医科等好进体制的专业。

Ⅳ类高校: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牌子的好使,并不仅因为深圳和临深就业机会多,还包括能招选调!

类似,深职大(前深职院)为什么大专分数线高企,也是因为部分专业能进大厂、薪资也不错,前途有保障。

回头说招选调。

第4类高校,招选调时,一般是基层或街道办级的岗位。通过标红的学校看得出,会把经济强市的大学纳入一下,广州的多一些,深圳、东莞、佛山、汕头也都有。

这里面,目测东莞理工、海洋大学、佛山科技学院的性价比比较好?分数线相对低一些。

广东省2441个招选调岗位,必将吸引全国高校毕业生来投考。

里面,有1846个岗位是可以第4类高校报,但是,也怕第1-3类那些更好的学校(学霸)来竞争。

第1类高校,主要由985组成,并补充部分强211,及少数西南、西北大学。简单说,就是学霸集中地大学。

Ⅰ类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还有第2类高校,那就是国外名校,名单比北京、上海的还要短,大概是QS前80?具体文尾可查。

我们先说说第3类高校。名单也很多,我们也放到尾巴上。这个名单,主要是很多211和知名大学,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等。

第3类高校,有一些省级岗位会要求指定专业(即夸号内专业)。但是,第4类能投的,第3类高校也全部能投。

现在中国的高考分数线,严格来说只有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

可是,民间也是硬生生分了清北、华五、985、211、双一流、重本、一本、二本、大专。

反正方便家长填志愿,多做点分数段间隔,有利于精准研究、定位。

结合招选调名单,基本上是211+省会一档大学为主,其次是一本,二本虽有但极少。

以前,研究高考分数线,我还发现:公立分数线>>中外合办>>私立分数线。

公立本科就是香,能理解。

但是公立大专,往往也比私立本科分数线高,一方面是省钱,一方面是工作能定向、简单可理解为包分配。

高级一点的中外合办,针对中产家庭,隶属211+大学,4-22万的学费,分数线往往是一本往上。

但是,2-5万学费的普通私立本科(最好的也仅挂靠一本大学),分数线真的是比公立大专还低。

小地方家庭,往往很难负担约20万左右的4年本科学费、生活费,而且,认为工资赚不回来。

如此一看,中国的高考分数线,基本上就是:

1、招选调为第一档分数,对应部委名单的是985分,对应省市名单的是211分,对应街道和基层名单的是一本分。

2、专业分,就看考公、考编的万金油率。

     如果能投考的岗位多,专业的分数线就高。比如中文、计算机。

     但是,在看广东招选调职位要求时,其实法学、经济,管理、新闻,规划、土木、建筑、环境,之类的需求也很大。国考专业需求情况差不多。

     新闻、土木、环境、工程这类就业风评很坑的专业,考公考编的岗位开放度其实很高。

3、其次,是师范、银行、医院对口的大学。

     这种基本上是1本-211的分数,或是二本里极高的分数,如果学校是985、那自然也是985分数线里的强者。

     尤其是公派、定向分配的,往往这些大学专科都比有些就业困难户专业或私立大学本科线高很多。

4、同等档次的大学,公立比私立的分数线高。

     主要就是“钱”,对于二本来说,太多家庭负担不了私立大学的费用,哪怕4年20万左右。

     但是,独立中外合办大学,或者名校的中外合作学院,虽然学费更贵,但是报名还是很不错,分数线往往也比较高。

这个逻辑理下来,就是:高考过最低线的“秀才”们,在填志愿时,都往更容易报“举人式”的大学和专业去。

大概在一本线之上,就得个乡试时举人般前途;而秀才中顶优的,直接为贡生、专门培养,就相当于进了C9。

招选调是“免乡试(考公)”,或者是“提前批考公”。

考公就相当于乡试(考举人),考完就能入职zf职位。古代,举人也是做官的起步线。

秀才通过了乡试的话,那么恭喜,从此之后便成为“举人”了,明清时代的“举人老爷”,中举然后疯掉的“范进”,都是这个层次的存在。

举人,是朱元璋所特殊“定义”的一种人群,明朝廷允许他们没有可以没有完成全部科举的考试,只要通过乡试,便有做官、免税、见父母官不拜的资格,事实上,明清两代很多县令都是举人“补位”的,他们的地位崇高,在十里八乡都是名人。

从东汉察举制要增加考试,科举算是萌芽了。

到隋唐科举正式出世,及明清科举制度强化,这约2000年,早就把中国人洗出“科举为上”的精神洁癖。

因为只有入到衙门,才能稳定的做一枚小中产。哪怕为吏。

最近,任泽平等(育娲人口研究),发布了《中国教育内卷报告2023版》,给教育内卷做了个定义:

教育内卷是指,由于存在教育资源差异化,家长为了使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能考上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之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教育内卷的一个后果,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无效投入越来越多,从而推高了抚养孩子的成本,压抑了育龄家庭的生育意愿。

教育内卷,导致小学以及初中教育以应试为主,浪费了人才基础教育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人才。

教育内卷导致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什么要教育内卷?

因为职场内卷啊!因为,薪资内卷啊!因为,城市居不易内卷啊!

层层倒推,想职场稳赢,可不得从小卷起来?鸡娃大军,往往这么想。

教育内卷不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够,而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差异化,是对于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竞争。现在上大学已经不是竞争目标,上名牌大学才是竞争目标。人口减少,导致创新机会也会减少,排名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人口减少不会缓解教育内卷,因为教育内卷是对于排名的竞争。人口再少,也会有第一名第二名的竞争。

今年连增8年的“ 考研热”,终于开始降温了: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只有438万,比上一年回落了36万。

而2023年国考资格过审人数超250万,同比增加了50万人,增幅达近十年之最。

2024年国考也已有303.3万人顺利通过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有史以来首次突破300万人大关,平均每个公务员职位有77人争抢。

《三联生活周刊周刊》就此提出了一个疑问:2019-2021年,普通本专科招生逐年增加,分别高达915万、967万、1001万,按说考研大军的潜在基数更大了,但选择走考研这条路的人却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一,这到底是为什么?

虽然但是,我是极度不认可这种“鸡娃内卷”风。

未来的社会和就业,其实谁都无法准确推测。

确实,体制内一定是“更稳健”的选择。

但是,为什么非要让普娃在“1000万大学生里,去卷那么2、30万的体制内”?

捐胜概率底,是个最大的问题。

进体制、进大厂,并不是每个等级的学生,都平均分配比率的。

只要是公开、公平的考试(面试),其实机会都是给“全国成绩排前的学霸”。考霸考霸,真正顶级的做题家,做啥题都容易优胜。

无论什么考试,清北复交浙的学子,都更有胜券。

人生,必须搞差异化竞争。田忌赛马,挖出普娃的特长,在细分领域争个一流。

这才是未来的机会。

社会的商业模式是不断迭代进化,人们的消费偏好也在变。未来不能在体制内,在社会上,能赢的说不定是现在的“小众派”。

家长急什么,怕什么?

提前焦虑30年后的“黄金赛道”,那是刻意为难自己。没必要!

广东招选调

2024高校范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类高校  

Ⅰ类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2类高校  

Ⅱ类高校

香港澳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Arbor)、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欧洲:慕尼黑大学(LMU Munich)、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卡罗琳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巴黎高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莫斯科国立大学(Lomonosow State University)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3类高校   

Ⅲ类高校: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林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外交学院(政治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山西大学(哲学、物理学)、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内蒙古大学(生物学)、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东北农业大学(畜牧学)、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林学)、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上海大学(机械工程)、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福州大学(化学)、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河南大学(生物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湘潭大学(数学)、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暨南大学(药学)、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海南大学(作物学)、广西大学(土木工程)、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西南大学(教育学、生物学)、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贵州大学(植物保护)、西藏大学(生态学)、西北大学(考古学、地质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青海大学(生态学)、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宁波大学(力学)、南方科技大学(数学)、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党校。

 4类高校   

Ⅳ类高校: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 END ——

爱住家原创文字,版权所有

图片来源:爱住家、思课教育

三联生活周刊等等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