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通过奖励好吃的、好玩的,让孩子变乖、听话,服从家长的愿意和要求。
比如:
“宝贝,今天跟妈妈出去玩,你要是不哭不闹,妈妈就给你买个玩具。”
“乖,你要是听话,把碗里的饭吃完,妈妈给你玩会手机。”
一开始,孩子听到这些话会表现得非常好。但是时间一长,家长就会发现这种奖励的方法越来越没用,而且孩子还学会了讨价还价,你得加大筹码,他才会听你的。
对于这一点,樊登曾经说过:“千万不要用贿赂的方式对待孩子,不要用物质奖励去引导孩子,奖励会让孩子形成被动,容易和孩子形成交换的关系。”
所以,在孩子吃饭、学习、写作业、培养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事情上,家长不要和孩子做交易。
01.物质奖励,让孩子失去做事本身的乐趣
6岁的丽丽,拉小提琴快一年了,但是她对练琴总有抵触。妈妈为激励女儿坚持练习,要求她每周练习达到一定的时间。如果能做到,一周就给她一次奖励。
从那以后,丽丽不排斥练琴了,但是完成了规定的时间后,她就会停下来,不愿再练。
而且在练琴的时候经常会看表,没有以前认真了,显得很敷衍。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对一件本身有内在回报的事情给予外在奖励时,反而会削弱这个人做这件事的内在动机,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当妈妈用奖励把丽丽本该做的事变成一种有回报的付出,这就改变了丽丽做事的动机,使她为得到妈妈的奖励去做,不再专注于享受拉小提琴这件事情本身。
当儿童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喜欢的任务,就给他们奖励,他们的欢乐程度以及动机、创造性马上就会减退。
这是因为物质奖励会使孩子做事变得被动,无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找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无法进行自我激励,所以家长要慎用。
02.家长要区分什么是奖励,什么是交易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奖励到底能不能用?不少家长感到疑惑。
当然可以用,但前提是家长要能区分什么是奖励,什么是交易,才能运用奖励有效激励孩子,而不是拿奖励作为交易,诱惑孩子或强迫孩子去做。
1.孩子的份内事,采用奖励就会变成交易。
孩子的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不适合奖励,比如按要求完成作业。如果孩子没有完成,让他承担自然后果,接受老师的批评。
吃饭,刷牙,整理玩具,这些都属于孩子自己应该要要完成的事情,也不应该奖励。
日常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比如在公共场合不吵闹,不乱跑,也是孩子应该做的,不建议作为奖励。
2.把奖励当作条件交换,其实是交易。
孩子周末想去游乐场玩,妈妈却要求他把课文背出来才能去。
孩子想买块手表,妈妈要求期中考试必须考进前十。
家长拿条件交换,其实是用奖励给孩子施加压力。而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只能暂时妥协,按照父母的意愿和要求去做,并不是发自内心想要做。
这是父母有条件的爱,是在和孩子做交易。
3.奖励的目的应该是激励孩子的正向行为。
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克服困难,取得了进步,或是热心帮助同学解决了一些困难,这些行为是正向的,也不属于孩子日常行为的范畴,这种,就可以作为奖励。
03.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奖励
如何有效地奖励孩子,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奖励?哪些奖励方式更好呢?
1.驱动孩子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做完”。
如果家长给予的奖励有助于孩子激发对自身进步的渴望,推动孩子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获得相应的报酬。
比如和孩子说:“这次考试有进步,我们就出去吃一顿。” “陪你一起去游乐场玩。”父母要告诉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是激励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驱动孩子“做得更好”可以奖励,“应付性完成”不适合奖励。
2. 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初期,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
对于孩子一开始不太愿意做和喜欢做的一些事情,又是孩子必须养成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每天刷牙,按时作息,不挑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等,包括有一些难度的行为,比如一开始孩子认字、写字。
父母在帮助孩子塑造好的行为习惯的初期,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奖励。过了一段时间养成了习惯,孩子的行为变得自动化了,日常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和孩子讲清楚,不再给予奖励。
3. 运用精神奖励,替代物质奖励。
我们常说,给孩子奖励不如给鼓励和认可。家长要减少物质奖励,多给孩子精神奖励。
比如,给孩子一句真心的夸奖,一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和被肯定;
奖励孩子周末决定去哪里玩,让他享受“小主人”当家的特权;
奖励孩子去做公益,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
奖励孩子满足他的一个小愿望,享受因自身努力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写在最后
如果父母真正爱孩子,请停止用奖励和孩子做交易。
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爱不用任何手段,是一种本能。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接纳孩子,孩子才能真正做自己。
一念老师说:“当一个孩子确信自己被爱时,他会变得多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