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后,我才懂得了“母爱”背后的深刻真相

   · 正念整合与意识进化工作坊 报名中  ·

生孩子之前,我很难想象我这样一个如此喜欢自由的人,能够愿意选择去做一个母亲,为另一个人做出那么多的妥协和付出。也不知道作为一个妈妈到底可能会有哪些体验。

我听过很多做了妈妈的人告诉过我生育一个孩子的代价比想象中的大得多,但是从育儿中收获的幸福和快乐又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同时面临的痛苦和挣扎也难以言喻。

然而这些感受是如此的深刻和复杂,一言难尽,她们最终都只能告诉我一句话“等你生了孩子你就懂了。”

生了孩子后,我才终于懂得了这个过程是如此的深刻和复杂,我才更懂得了“母亲”一词的含义,妈妈对孩子情感。

母爱既有人性中光辉的一面,又有着人性的现实与幽深,以及家族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01 

母爱的起源

母爱存在于婴儿出生之前。

当一个女人开始逐渐想要孕育一个新生命时,原初母爱就已经悄然开始凝聚。

母爱并不是突然间出现的,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其中有几个可能会让原初母爱出现跃迁式进展的重要里程碑:

1.当女人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

2.B超发现胎心的那一刻(也是许多医院可以建卡的时机)

3.孩子诞生的那一刻。

当一个女人得知自己怀孕时,许多复杂的情感有可能会突然涌上心头。仿佛肚子里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出现了一个小生命,而这个小生命与自己的联结又是如此的紧密。

那些情感里可能有喜悦、惊讶、幸福、温暖、不可思议,也可能有恐惧、迷茫,还可能出现一种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单独存在的孤独个体突然与另一个生命的紧密联结,而感受到无声的陪伴。

如果准妈妈打算留下这个孩子,她会开始想象她可能会与这个孩子有着怎样的互动与情感,每一次在医院产检确认了宝宝的存在时,这种情感似乎又加强了一分。

尤其是在第一次在医院B超时发现了宝宝的胎心,确认了宝宝竟然真的是一个可存活的生命体时,有许多准妈妈都说那一刻有种莫名的感动,有的准妈妈甚至会热泪盈眶。

在漫长的十月怀胎里,准妈妈有了十个月的时间和宝宝“互动”和培养感情的机会。虽然孩子还没有降临在这个家庭,但是ta已经以某种形式出现在了这个家里。

比如每个月至少一次的产检,以及妈妈爸爸和其他家人们的谈话里,常常都心怀着有了宝宝后的未来,并为了宝宝降生后的养育做着各方面的准备。有的妈妈还会温柔的隔着肚皮和“宝宝”说说话,父母对宝宝的期待和想象也可能让宝宝出现在父母的梦里。

然而怀孕并不是一个很舒服的过程,对于有的女性来说,孕吐、孕期各种并发症,如同一个被折磨的过程,甚至有的情况会带来长达好几个月的严重身心痛苦(如妊娠剧吐)。

当准妈妈因为怀孕而受苦过多时,也可能会产生对宝宝的愤怒,即使理智上知道这些并不能怪宝宝。

怀孕带来的身体各方面变化,会非常大的影响妈妈的心理状态,妈妈可能会变得各种情绪(包括负面和正面)起伏更大,可能会让妈妈变得更容易生气、悲伤,但也更容易感动、对肚子里的宝宝心怀爱意。也正是因为这些身体各方面变化,母亲与胎儿的紧密联结,使得身体带动着母亲更积极的为新生命做准备。

然而父亲缺少这些身体变化带来的亲身体验,使得许多父亲比准妈妈需要更长的时间进入父亲角色。但是一个人格成熟的父亲,也能通过见证准妈妈孕期的变化与艰辛,以及从对准妈妈的关照、陪伴的过程中为父亲角色进行准备,积累父爱。

最终,胎儿在妈妈和爸爸的原初之爱中,历经一次又一次的产检与生产关卡,呱呱坠地,成为一个新生儿。

 02 

妈妈与孩子共创生命奇迹

在没有生孩子之前,我曾经以为从发现怀孕到成为一个健康的新生儿来到世界上是一件很容易和理所应当的事情。

当自己怀孕时了解相关知识后才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受精卵都能最终成为一个健康的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死亡率超乎我以前想象的高。

妈妈和胎儿在某种程度上同呼吸共命运。每个月至少一次的产检,都是妈妈与宝宝的一场共同“考验”。每次经历时妈妈爸爸都可能紧张的祈祷顺利过关。而最后的分娩则是妈妈和宝宝共同面对的“生死大关”,妈妈用尽自己全部的努力与忍耐,以超凡的意志力拼尽全力将宝宝带来这个世界上。

宝宝也用尽全力的辗转腾挪,将自己的身体尽可能的缩小通过重重关卡。如果妈妈是首次分娩,通常要经历十几小时的密集的剧痛,有的妈妈甚至会经历两三天。即使是剖腹产或无痛分娩,妈妈依然要经历生产中和生产后的许多令人难忍的疼痛、并发症、虚弱、风险等。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这一颗精子和那一颗卵子刚好结合了,形成了这颗受精卵(这是最大的奇迹,因为晚一秒可能就不是这颗精子了)。这颗受精卵有50-60%左右的概率会在未觉察前就自然流产。即使确认了怀孕,也依然有15%左右的自然流产,8%早产,5%出生缺陷,千分之六宫内死亡。

最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才成为了可能健康的新生儿。

现代医学也正是为了让帮助妈妈们尽可能生下健康的宝宝,或让一些先天缺陷更及时的得到救治,大大降低了这些不幸的事情的发生率。但是依然无法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出生。

对于妈妈来说,生育也是一场冒险,从孕早期至产后六个月都可能给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挑战。在古代的产妇死亡率达到5%-15%。即使在现代生育也不是百分百安全的,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5.7/10万。

每一个最终能够健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新生命,都是一场奇迹。

 03 

母爱是什么,从原初母爱到客体母爱

“母爱”是一个人的一生中最早体验到的“爱”,婴儿与主要养育者(通常是母亲,也可能是父亲、外婆奶奶等)的早期亲密关系,形成了一个人的“爱”以及“亲密关系”的雏形。

这个雏形是重要的,但也是可以在后来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发展和改变的。

母亲对孩子的情感并不仅仅是“爱”,包含着许多人性中的美好,但也有着人性中的现实与伤痛。‍

那么其中“母爱”的部分是什么样的?

母爱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原初母爱,这个部分完全来自于母亲,开始出现于婴儿出现之前。原初母爱与婴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母婴如何互动无关。

它来自于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本能的爱,比如感到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伸;也来自于人类天然的对可爱幼崽的照料与守护欲,比如有的人会善待领养的孩子和小猫小狗。

许多新手妈妈在孩子出生后,会仿佛消融了自我,与婴儿融为一体。妈妈对婴儿的需求和哭声格外的敏感。

小月龄的婴儿需要频繁的吃奶和排泄,妈妈也跟着孩子的作息频繁的醒来照料。婴儿如同妈妈的宇宙中心。妈妈将自己的其它需求都让渡在婴儿需求之后。妈妈对婴儿的需求是高度敏锐的,有的妈妈甚至可能体验过和婴儿的心灵感应般的状态,比如可能别人听不到孩子的哭声,妈妈听到了;或是妈妈在婴儿因为饥饿而醒来前刚好醒来;

这个状态被温尼科特称之为原初母性贯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是不可能如此牺牲自我的为另一个人付出,如同一种精神异常状态。小婴儿在妈妈这样敏锐的关注下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和身心发展。

美好的原初母爱会让婴儿感受到我是无条件的被妈妈深深的爱着的,我无需付出任何努力就值得被爱,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宝贵的。

许多父母会将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以及自己生命的延伸,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健康的,也是生物的本能。这大大增强了父母对孩子爱的灌注,也使得许多父母愿意付出那么多心血养育孩子。

周围人良好的原初之爱灌注,使得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体,为将来的人格打下基础。但如果这个部分过强,不能发展出客体之爱,要求孩子必须牺牲自我的某些部分为了父母而活,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自我发展和亲密关系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个部分是客体母爱,从孩子诞生起出现。客体母爱这个词来自于精神分析中“客体之爱”,指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客体之爱,母亲将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己的不同的人去爱。

客体母爱来自于母亲和孩子这两个独特的个体,以及母亲与孩子之间日积月累的互动,母亲越来越深的爱上“孩子”这个独特的灵魂。

理想中的客体母爱是,妈妈共情性的理解孩子这个独特的人、理解孩子的需求与自己的需求,平等、尊重的互动,亦师亦友,建立亲密的精神层面的关系。

良好的亲密关系,通常是原初之爱与客体之爱的结合,微妙的发展与平衡二者。

当父母对孩子既怀有原初之爱,又怀有客体之爱时,孩子与父母的身心都是既深情和亲密,却又自由和独立。

相聚时幸福温暖,又自在舒适;分离时牵挂思念,又能各自独立发展好自己的人生。

这样孩子既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亲密关系,又能发展出独特的自我,更可能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

 04 

母爱的艰难转变之路

然而原初母爱转化成客体母爱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妈妈的人格和亲密关系模式。妈妈在自己的成长中经历过的亲密关系中的伤痛,如同“育婴室的幽灵”,可能使得妈妈在亲密关系中发展出伤害亲近的人的互动模式,难以理解孩子,或无意中疏远、忽视、攻击孩子的某些方面的需求。还有一些妈妈非常难以发展或表达出原初母爱。

第二,整个家庭养育环境。养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家庭系统。这个家庭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和氛围,以及支持妈妈的能力,都会影响到妈妈爱的能力。比如爸爸与妈妈的关系,爸爸对育儿的投入,其它家庭养育参与者如婆婆或外婆与妈妈的关系,都可能影响到母爱。

第三,养育方式。妈妈如何对待孩子,也会影响孩子如何对待妈妈,亲子彼此相互影响。原初母爱只有当母婴生活在一起时才可能激活。客体母爱的发展需要时间积淀,在日积月累的互动和理解中逐渐形成。如果孩子刚生下来就几乎完全交给他人长期抚养,父母与孩子长期分开居住,容易造成原初母爱和客体母爱发展困难。

第四,孩子本身的性格和养育难度。孩子天生就已有一些性格和依恋模式,并不完全受后天影响。有的孩子天生就让人觉得长相或性格令人喜爱,而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就有些令人难以喜爱的性格,给父母带来更高的养育难度。同时孩子并不总是无辜和友善的,也有着攻击性和破坏力,让父母受到伤害。同时养育的时间精力金钱的需求之高,很难让父母一直很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

第五,亲子匹配性。父母无法选择或完全塑造孩子性格。父母对孩子也有“偏心”的一面,可能更喜欢某类的孩子,对某类孩子更容易接纳、欣赏、喜爱,更容易建立亲子情感。而对另一类孩子缺乏理解、欣赏的能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需求越来越复杂,孩子与父母遇到的各方面挑战越来越多。孩子越来越展现出自己的各方面个性,包括好的和坏的,符合或不符合父母期待的。父母对孩子理解、互动、沟通的难度越来越高,如何更好的“爱”孩子也变得更加复杂。

 05 

母爱的另一面:伤痛与恨

父母对孩子有爱,也会有恨。(这里的恨指的是负面情绪感受,不是仇恨)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只有伟大的爱,毫无任何负面情绪和怨言,那通常是一种否认或压抑。

小婴儿出乎意料的脆弱,甚至不会抬头、抓握、翻身、爬、坐、站、说话,每一步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学习。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像庞然大物一样。父母想要如何对待婴儿,婴儿都只能承受而难以反抗,养育者的一些疏忽甚至可能导致婴儿残疾甚至死亡。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足够的爱,愿意悉心的对待孩子,而是将自己的恨意和攻击性不加约束的倾泻给孩子,对于孩子将是灭顶之灾。

父母对孩子的恨来源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人性有自私的一面,有自我保护的一面。孩子对父母的时间、精力、金钱、攻击性也给父母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由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二,父母可能会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和需求,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时而产生恨意。

第三,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既往创伤被激活,或当下出现亲密关系严重创伤(比如父母之间的相互的恨),也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恨意。

第四,孩子对父母强烈攻击性的言行举止,或工具化的利用父母,或不顾父母的感受做出让父母感到受伤的事情时。

第五,父母对孩子的嫉妒。比如父母嫉妒孩子拥有自己曾经渴望得到却无法得到的条件,而且还不珍惜的时候。父母嫉妒孩子争夺了伴侣的关注和爱等。

(……可能还有其它许多未列出的部分)

(注:以上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描述一些现象)

父母如何觉察、理解和消化这些“恨”,会影响亲子感情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对孩子有恨是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比起能够觉察和自我克制的恨,杀伤力更大的是父母对孩子有“恨”而不自知,让孩子在亲密关系中承受着许多痛苦和伤害,甚至有的父母还让孩子认为这是“爱”。

父母让孩子满足自己需求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如果为自己的需求过强,而且包装成是为了孩子,因此孩子应该服从甚至感谢自己则是可怕的。

 06 

父母与孩子的爱恨情仇

父母对孩子有爱也有恨,孩子对父母也有爱也有恨。

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便是这样,爱与恨交织,但是在较为健康的家庭中,大多数时候爱胜于恨。即使父母已经苍老,孩子已经成年,原初之爱依然存在。

许多父母即使对孩子非常愤怒和失望,但是依然会想念和记挂着孩子,希望和孩子关系好,盼着孩子能回来看看。当一个人万一遇到重大疾病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ta的父母比ta的伴侣或孩子,更可能为ta倾尽一切。

然而,对于个别家庭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一定比伴侣的爱、朋友的爱、周围其他人的爱质量更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对孩子产生或保持原初之爱。也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对孩子产生客体的爱。

个别父母甚至无法对孩子怀有稳定的原初之爱,同时还带有大量的恨意。对于这样的父母,虽然孩子容易本能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可能爱自己的是父母,如果连父母都对自己不好,别人更难信任。

但实际上对于有的人格问题严重的父母来说,由于他们爱的能力过于糟糕,反而孩子在家庭以外接触的人可能比父母能更好的、更有爱的对待ta。

如果孩子成年后亲密关系能力能够得以修复(虽然这很不容易,更容易出现的是重复而不是修复),甚至有可能与人格发展较好的人组成真正的家,建立比父母还亲密深厚的情感,并且在这样的新家庭关系中疗愈过去的创伤和减少创伤向下一代传递。

 07 

生命在爱与恨中传递—生生不息

父母与孩子的爱(或其它主要养育者),以及各种复杂的情感与互动,成为一个人亲密关系最早期的原型,影响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影响到后来的一般人际关系,甚至可能以某种方式再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孩子长大,孩子与周围人互动,也将这些爱、恨、复杂的情绪情感互动,带给周围人。同时孩子也从周围人的互动中感受到爱恨情仇、酸甜苦辣。

每一个个体与其它个体互动着,每一个个体与其它家庭背后的原生家庭中的爱恨情仇,温暖与创伤,相互交织着,如同一圈圈的涟漪扩散着,以某种方式轻轻的影响着社会。

社会的动荡、变化、社会文化,也在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喜悦与创伤等复杂情感。每一个时代也为一个家族这个时期的情感、养育方式等带来不同的独特烙印。

孩子带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力量,即使受到了从小到大主要养育者和周围人的影响,也依然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便是为了理解和改善这些影响而应运而生的学科。

人类的精神生命在这些爱与恨中传递,生生不息。

作者:庄淑婕,全职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应用心理临床与咨询方向硕士毕业(全日制)。《爱与岁月—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爱情》译者。中德认知行为高级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毕业,CAPA中美精神分析高级组和东方明见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督导师培训项目在读。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庄淑婕,转载已获授权。

参考资料:

1.Selma Fraiberg, Edna Adelson, and Vivian Shapiro(1975)Ghosts in the Nursery: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of Imparired Infant-Moth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

2.Winnicott(2016)婴儿与母亲.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