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返乡观察|家长摇头、老师无奈:孩子玩手机沾染的不文明恶习

王志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家长摇头:辛辛苦苦为谁甜

时空定位:2024年2月,华北某农村

“在外辛辛苦苦打拼一年,回家孩子对我做这种动作,起初我以为孩子学会了什么新式舞蹈,后面老师打电话向我告状,说孩子总模仿手机游戏里的电摇动作,这才知道原来是侮辱人的!”“我在外面早起贪黑地给他攒学费,他就给我学了个这些回来?一言不合就跟我竖中指,简直倒反天罡!”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常年外出务工,家中只有老人帮忙照看孩子,或者找别的什么亲戚帮忙照看,“小时候可听话了,这阵儿不知道从哪学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而据那些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老人们表示,“孩子整天抱着手机,玩的什么咱们也不懂,管两句就生气顶嘴,让人无可奈何”。也就是说,缺乏父母陪伴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在家中疏于对其进行管理和对用网行为的控制,尤其是不加节制的玩手机导致其习得了不良行为。

二、溯源:那些孩子从手机里模仿来的恶习

据了解,电摇是游戏人物的鬼畜动作——双腿下蹲,手臂交叉前伸,高频率地“拉锯式”晃动身体,使其呈现前后摆动的动作,本是开发者出于游戏剧情设计、表达对对手嘲讽意味的动作设定,却被小学生们纷纷跟风模仿,成为不尊重他人的侮辱性动作,为多数人所诟病。

而“竖中指”更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表示鄙视的侮辱性动作,起源于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军战败后,英军为表达作战时法军折断英军弓箭手拉弓的中指,却仍旧战败一事的羞辱,在法军撤退时,英国弓箭手纷纷伸出右手中指,炫耀中指依然存在,以侮辱法军战败,随后这一手势也持续在世界流传至今,并为部分小学生跟风模仿。

这些孩子们从手机里模仿来的恶习,令家长无可奈何。农村留守儿童眼中的电摇和竖中指到底是什么意思?学校老师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三、老师无奈:忙忙碌碌没法管

从亲戚女儿口中得知,她班上有很多男生做这种动作,还有的人故意对低年级的同学做,起初只有几个人在做,后来慢慢地大家就都知道这个动作的实际意义,竟然成了见面打招呼的标志性动作。当被问及是否知道电摇和竖中指是代表着什么时,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回答道,“我当然知道啊,这不就是很平常的挑衅和不服吗,学校里的同学们都在做,手机上的“博主”们也在做,挺酷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啊,多有意思!”也就是说,小孩子其实是知道这些恶习的实际含义,虽然小孩觉得这是在玩,可是不明白跟风模仿这些不文明的恶习是错误的行为。

既然父母外出务工、家中老人管不了,那学校的老师对此是什么态度呢?据某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描述,“课间的时候有女生哭着过来和我说被同学欺负了,原来是因为她被一个高年级男生堵在楼道里做电摇,我一开始觉得这十分荒唐,对此严厉批评了当事同学,并告诉他以后不要这样了。”这只是其中一个现象,老师每天面对如此多的学生,难免应接不暇而力不从心,“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即使批评教育了,当面答应的好好的,后面就又开始了”,忙忙碌碌,皆是徒劳,令人唏嘘,令人摇头。据了解,不仅仅是电摇和竖中指这些低俗动作,“坤鸽鸽”“铁山靠”“基尼泰煤”“叼猫”等网络低俗梗也侵扰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情况还好一点,毕竟平时有人管教能有所收敛;但父母长期在外的留守家庭,孩子的行为真的很难纠正。”老师的无奈,透漏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艰难。如此说来,家长、老师对此竟都束手无策,难道农村留守儿童的恶习真的无解吗?

四、端正观念,讲求策略,源头止损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世上本没有熊孩子,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熊家长,家长如果明事理,孩子绝对成为不了熊孩子。大人教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观念,而不是觉得无伤大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还小,他懂什么啊”“他只是个孩子,你跟他较什么真”,这种观念只会加剧孩子的不良行为。

其次,讲求策略。一个做小学老师的同学向我描述道,“上次班里男生对女生做电摇,我让他们集体重复该动作一小时,直到他们喊累,并让他们把新学的长课文抄三遍。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做这个动作了”。这种办法既能起到警戒作用,还不会让孩子产生较大的逆反心理,当然诸如此类的方法有很多,一味地说教反而适得其反,讲求策略方法,摸准孩子心理很关键。

最后,源头止损。“游戏里”、手机上的“博主”们,作为影响力巨大的网络平台和公众人物,应该建立避免误导、引诱儿童产生不文明行为的机制,国家也应当加快整治力度,清理规范网络生态,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从恶习的传播源头上及时止损。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