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主动学习,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非常重要:
一是规则之下形成的习惯;
二是环境。
一,规则之下形成的习惯
我不太爱说“找一种方法”让孩子爱上学习,喜欢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然后生出学习的意愿……
有一些孩子天赋很好,从小就能很轻易地学好一些东西,然后从周围人那里收获大量的赞美,从而在这方面越来越有自信,学习这个领域就成为了他的舒适区。
然而,大部分孩子是不愿意学习的,人类的大脑也不是为学习课本知识、为阅读而生成的,所以,他们不会爱上学习。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认为需要用规则来约束,等他们形成习惯,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
比如我。
我妈从小就跟我说:
学习上她啥也不懂,但她知道我要完成学校任务,做学生该做的事,不然就惩罚我。
所以我的学业生涯没让我妈操心,我知道自己每天都有作业,我要认认真真完成,不然在我妈这儿、在老师那儿都吃不了兜着走。
在这种规则之下,形成习惯后,我的学业就像在一个轨道上行走,沿着既定路径不容易走偏——这是一种意识,也是维护系统的一种方式。
我孩子我也是这样教的,定好学习的规矩,该干啥干啥,因此写作业、学习我们不费劲,她知道自己的主要任务,不用多说——刚开始需要规则约束,习惯后不用多说,到点儿该咋办就咋办。
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才是靠谱的,不然什么快乐学习,引起孩子兴趣,鼓励教育等等,那都是一开始有效,后来随着学业难度增加,孩子的忍耐度不够,幺蛾子就出来了——开始罢工、懈怠、拖延……
事情就很难搞,人还是要有规则感,尊重约束。
二 环境
家庭环境,周围的人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很多人对环境的影响都忽略了,其实环境会塑造人的行为。
比如,父母都爱读书,家里到处都是书,大概率上孩子随手就会拿一本书来看。
家里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家长通过学习得到了一些东西,对这件事非常认可,孩子耳濡目染,他就是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隐隐觉得我要学习!
我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
爸爸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了好多证,涨了工资,他为爸爸感到骄傲,也愿意去学习。
有句话是:
你想让孩子成为啥样的人,就自己努力先成为那样的人。
自己做不到,提供不了一个氛围,要求孩子干这干那的,真是想多了——问题是大多数家长都在这么做。
把矛头指向孩子,使劲儿敲打……
其实,这个世界上人本孤独,谁也管理不了另外一个人,你只能指望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
而你若想影响别人,只能改变自己,从而让整体的环境多那么一丝正向“扰动”,用扰动带动其他人的行为。
故而,谈到内驱力,我总是说:
有天赋的孩子不用谈这个,普通孩子用规则和习惯,再在自己身上使使劲儿,其他的都不可捉摸不可量化。
这就是我的看法了,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