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大三男生的血泪控诉:想要过得好,别来藤校

进入三月,留学圈终于迎来了翘首以盼的美本RD放榜。

根据官方公告,哈佛大学本科申请季将于3月底放榜,MIT、普林斯顿、斯坦福的RD放榜日期分别为3月中旬、3月下旬和4月初。

和放榜时间一样牵动人心的,还有一则藤校男生录制的视频。

视频中的男生是韩裔,目前在普林斯顿大学上大三,就读于计算机科学系。在此之前,他曾收到过哈佛、布朗等5所藤校的offer,学习能力不容置疑。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同学,却在步入大学后感受到了深深的失望。

视频一开始,他就表示自己实在太累了,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学校的环境。

“这里的氛围非常令人窒息,而且有毒。身处其中绝对是有害的。”

“我见过我大一时的朋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见过好人变坏。”

在他看来,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不仅来自于高难度的课程和考试压分这些众所周知的“压力”,更来自于学校的人文环境,以及同学们之间的关系。

这种无形的氛围,在初入校园时看不见、摸不着,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困在其中,走不出来。

因此,男生试图提醒那些正在择校的学生和家长:“学校排名真的不重要,精神健康比排名重要得多。”

其实,他在视频中所说的内容并不是危言耸听,国外精英学校的心理问题早已不容忽视。

一份针对美国13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学生的自杀率排名第一,哈佛大学排第二,而普林斯顿大学则拒绝提供学生自杀的数据。

曾有基金会对藤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评估,认为8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位于不及格水平。

有位同事的孩子本科就读于宾大,说孩子经常会收到校方发来的邮件,说某某大楼或者校园里的某处暂时禁止进入。大家立刻就会明白,一定是那里又发生了学生自杀事件。

儿子在国外读书的那几年,她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生怕孩子一个人孤立无援,又因为疫情难以回国,万一有啥想不开的,就真的覆水难收了。

华裔女孩Jenny Lu在《我为什么在开学三周后从宾夕法尼亚大学退学》一文中写道:“我经常没时间睡觉,而当我有时间睡觉时,我需要借助药物才能入睡。”

难怪不少人感叹,“卷进藤校后,噩梦才刚刚开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什么藤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此严重?

首当其冲的便是藤校的压力文化。常青藤学校是美国最顶尖的私立学校,这也在告诉学生:身为藤校的学生,就应该比其他学生做得更好。

因此,藤校学生普遍把学业成绩放在首位,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排序甚至高于个人的身体健康。

美国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能在6年内毕业的比例只有62%,也就是说,不努力就只有退学这一条路,从申请到就读近10年的时间,全部都打了水漂。

在这种充满压力的氛围下,同学们之间的竞争也会变得残酷。

排名和绩点导致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根本没有什么团结同学、善良友爱可言,有的只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把身边的同学当作自己需要战胜的对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正如那位普林斯顿的大三男生所说,“当你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时候,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在一群人之中,每个人都更加擅长掩饰自己真实的意图,而当关系变为一对一的时候,或许对方就不会在乎撕破脸。

此外,藤校还是优等生的聚集地,很多人都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从小站在金字塔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能接受自己在学业上有一丝一毫不好的表现。

因此,这些孩子可能从小受到的挫折比较少,抗压能力也不一定强,更容易爆发出心理问题。

对于留学生和亚裔学生来说,除了学业压力,孩子还会面临着来自国籍和种族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相对内向的孩子,很容易在出国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种孤立感和支持系统的缺乏,同样是心理疾病产生的温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么,面临择校的学生和家长应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比如说,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能适应藤校的环境吗?自主能力足够强吗?是天赋型还是努力型?

不是说努力型选手不配上藤校,而是说这些孩子可能会在进入大学后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孩子在高中阶段准备SAT、语言考试已经力不从心,一定要提前做好应对压力的心理准备。

如果无意在世界顶尖的实验室、科研团队搞学术研究,只是为了回国找一份好一些的工作,其实大可以选择氛围相对轻松、活泼一些的学校。

“学校排名不重要”这句话可能有点极端,但是也提醒我们,排名不是唯一的参考标准。

时代在变化,社会的观念也在改变,别再做“宁愿在耶鲁大学抑郁,也不愿在亚利桑开心”的父母和孩子。

否则,当孩子真正离开父母的时候,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得不说,这几年留学圈的风向真的变了。

在过去,谁家里不放着几本《这样走进常青藤》《我在常青藤上学》,爸妈更是以鸡娃爬藤自我标榜,以“卖掉家里唯一的房子,终于让孩子上了常青藤”为荣。

而现在,大家却愿意停下来,听一位藤校学生满腹牢骚的控诉,真心实意地反思自己对藤校是否有些“迷信”了。

新闻报道中对于藤校的宣传也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追捧。

说到底,我们都更加关注孩子的感受,更愿意让孩子度过一个相对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涯。

从看见藤校,到看见孩子,何尝不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就让这种进步浸润人心,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