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一个班级派了三位爸爸组建了一个“义工小团体”去学校讲课,“解放”老师的同时,也为孩子们扩宽一下知识面。为了让孩子们更加踊跃地加入和“义工小团体”的互动,三位爸爸还准备了一些礼物,派送给现场回答问题的孩子们。
看到这个活动时,你就知道,活动初衷的好的,回答了问题还有礼物拿,可想而知现场气氛一定不错,寓教于乐的方式一定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问题就出在“有礼物拿”这件事上。
当天刚放学,就有一位张妈妈在班级群里发长语音质问现场派发礼物的徐爸爸,说张同学对得到的奖品不满意,为什么徐爸爸不同意给他换。张妈妈说,每天放学孩子都是笑眯眯的,唯独这天放学时眼泪汪汪的,因为孩子说别人不满意是可以换礼物的,可是他不满意,却没有同意给他换一个。
看到张妈妈的信息后,其他家长出来解释说来义务带孩子的三位爸爸一定手忙脚乱的,所以现场没办法顾及每个孩子的需求,顺便还感谢了这些爸爸一下午的辛苦付出,因为这一个下午孩子学到了很多有趣的课外知识。
其他家长打圆场,张妈妈并不买账。
她说:“你家孩子开心了,可我家孩子没有。”此时,张妈妈再次强调,别的小孩被允许换礼物了,可是张同学没被允许,她最生气的是感觉孩子有被区别对待。
张妈妈不断在群里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到此时此刻当天下午参加了活动的家长还没有看到信息,所以还没有给出反馈。
但是其他家长看不下去了,有家长站出来对三位爸爸的无私付出表示谢意,还有家长说礼物都是义务帮忙的家长自己掏腰包准备的,并指责张妈妈孩子得了礼物还不开心,人家有的孩子都没有得到礼物也没说什么,反而觉得下午学了很多知识很开心。
这位张妈妈在群里一顿输出后,家属参与了“义工团队”的某位妈妈发声了,这位妈妈很不接受张妈妈一句一个区别对待。这位妈妈表示如果是爸爸区别对待,那么自家孩子应该得到更多的礼物,事实却是自己的孩子一个礼物都没有,因此并不存在张妈妈说的区别对待的问题。
紧接着当天参与活动的罗爸爸站出来解释了事情原委,他说第一次到学校当临时老师没有经验也很紧张。第一节课时安排了孩子们交换礼物,但是这个环节太闹腾了,所以第二节课就都不让大家换礼物了。罗爸爸还说,很多孩子都叫不出名来,不知道谁是谁,所以压根不存在区别对待的事,就连自家孩子也没得到礼物呢。
其实经罗爸爸这么一解释,明理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可是群里并没有因此偃旗息鼓,之前那位家属参与了“义工团队”的妈妈继续跟张妈妈开杠,主要争议点就在“爸爸有没有区别对待孩子”的问题上。
眼看火力继续升级,之前被张妈妈一直质问的徐爸爸出现了,徐爸爸解释说在开课时专门跟小朋友强调了课堂上不允许更换礼物,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爱好,拿到的礼物也确实存在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问题,孩子们如果有想法是让他们下来后私下自由交换。
先是罗爸爸解释,再是徐爸爸解释,这位张妈妈终于找到台阶下了,她表示孩子在家,她在上班,要下班后回家再问问孩子具体情况并进行开导。
看完了整个事件后,很多网友都表示这位张妈妈也太事儿妈了吧,都没见着自己孩子的面,就开始在群里臆测孩子被区别对待了,建议遇到这种人最好绕着走,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就朝你开火了。
还有从事学前教育的人表示见过太多类似这种“维权”事件,发现这种家长并不见得会多了解孩子,日常都会以“工作忙”为借口,实则很少陪伴孩子。但是一旦孩子跟别人发生冲突,他们就会爆发,不一定就事论事,往往是认为“我辛苦为孩子,孩子却出问题,我真是白辛苦了”,就像是专门来发泄情绪的。
不过整个事件看下来,我觉得张妈妈确实不应该在还没见到孩子,还没跟孩子好好沟通过,就跑家长群里炮轰。孩子没有拿到喜欢的礼物,心里不高兴,拉着脸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家长立马就一副我要给你“报仇”的气势去质问参与了活动的家长,不仅伤了参与活动的家长的心,也会引发其他家长的不满。
既然都是一个班孩子的家长,有时候还是需要大家都学会换位思考。那些去主持学校活动的家长,为了把活动办好、办精彩,让孩子学到东西、有所收获,人家都是提前好几天放下手头工作就在做准备,如果说有什么疏忽,大家多理解就万事大吉,因为孩子对某个环节不满意就引发家长矛盾,属实是小题大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