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育儿还是忍不住吼娃?不用自责,像这样抓住时机和娃一起成长吧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自从有了娃,育儿书看了很多,课程也上了不少,满心期盼着自己变成情绪稳定、温柔耐心的妈妈。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自己依然一次次破功,忍不住吼娃。

自己这样会对孩子有影响吗?他会变坏脾气吗?自己还能做一个好妈妈吗?

这应该是每一个走在育儿路上的家长都在面临的灵魂拷问。

 周二

思维

全文共4229字,阅读时间11分钟

一天早晨,我刚到单位,一位同事就一脸忧虑地走过来。

“我昨天晚上吼孩子了。”

他这句话一出,我就立刻理解了他内心的自责、内疚、焦虑和担忧。

在接下来的聊天中,他跟我表达了,担心自己吼孩子伤害了孩子,在他心里种下爸爸吼自己的种子,也自责为什么自己做不到书中所说的耐心和平和。

我特别理解他,因为他说的这些,也经常在我的心里一一闪过。

娃出生以后,我看了不少育儿书,也学了一些课程。

从亲子沟通到自我成长,可以说,无论是实操的沟通技巧,还是内在的自我调整,自己都做了很多努力。

本来我也以为,这样的一顿操作,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自己,也该慢慢变得情绪稳定,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和孩子问题。 

但骨感的现实是,自己也依然没有逃过吼孩子的魔咒

最开始,我也像同事一样,自责、内疚、怀疑,吼完孩子之后自己陷入深深的内耗。

直到后来,我慢慢学会了放过自己,并尝试转危为机。

学习是为了多一个选择

而不是唯一的选择

关于学习,我们心里似乎都有点“完美主义”。

学过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能在生活中处处应用,时时做到,似乎就是没学会或者失败的。

2019年,我上完P.E.T.(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踌躇满志地回家,想要做一个情绪稳定,表达清晰的妈妈。

然而现实很快打了脸。

技巧学了,当时课上练得也不错,可到了现实生活中,好像还是做不到。

本来信心满满的我,慢慢变得有点丧气,为什么自己总是做不到,是不是自己永远都做不好。

后来有一次,有一位讲师朋友说,我们学P.E.T.不是说要从此成为一个时时刻刻P.E.T.的妈妈,而是我们的养育多了一种方式方法的选择。

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如果我们把学过的理论当成自己的准则,甚至评价自己的标准,那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达不到标准的部分。

自己哪一次没有好好说话,哪一次没有用心倾听,又是哪一次吼了孩子。

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种选择,我们就会看到,自己做到的部分。

今天,自己应用了几次E.T.的沟通方式,转换了几次思维,控制了几次情绪。

这样的调整,让我们从对自己的苛求,变成了对自己努力的看见。

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不是神。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过往和经历,想要真的践行某种理念和方法,不只是要掌握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内心的限制和以往的痕迹。

有的人需要的时间短一些,而有的人需要的时间很长。

但无论长短,只要我们在某一个时刻迈出了一步,都是值得欣喜的经历。

不是只有完美才值得喝彩,任何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应该获得掌声。

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化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当我们决定开始学习新的课程和理论,其实就是想要以更好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其中蕴含的目标就是——要改变。

通常,我们会觉得,改变的前提是,意识到问题,认识到错误或不合理,然后纠正。

我们以这样的逻辑对待孩子,也以这样的逻辑对待自己。

于是,就是有了做不到时的自责,似乎这样带来的压力,能创造更多改变的动力。

然而,事实和我们想象的逻辑并不一样。

真正想要做到改变,前提不是否认和抗拒,而是理解和接纳。

一是,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拒绝接纳自己,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厌弃和抗拒那个“有问题”的自己身上,那必然没有多少力气去做出真正的改变。

因为抗拒会消耗我们的力量,带来大量的负面情绪,让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而当我们真的放松下来,接受自己并不完美,总会出现问题,情绪也会随之变得平和,也就有了改变的动机和能力。

二是,接纳不是放弃,而是让自己看到真正的事实。

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时,总是会盯着自己“错误”的方式,想要去扭转。

但其实,所有我们做事的方式,都不只是表面行动那么简单。

它是我们成长的烙印,背负着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很多经历和感受。

真正的改变,是需要看到情绪背后隐藏的问题,摸清自己本能反应和固定思维模式意味着什么,才能真的迈出改变这一步。

一味地抗拒,不只是对当下自己的否认,也是对曾经经历的无视,而看不到曾经的自己,改变最多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三是,比起情绪平和,真实是更加难能可贵。

自从当了妈,就总会有这样的说法,当着孩子的面,不能怎样怎样。

也有很多妈妈会说,本来要落泪了,本来要发飙了,但当着孩子的面,还是憋回去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做一个情绪平和的家长,这样的期待本身并没有问题。

但前提是,真实的自己就是如此,而不是仅仅在孩子面前表现情绪稳定。

因为当我们强迫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波澜,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压抑,传递给孩子的,不只是父母很有耐心,更会让孩子感觉,有情绪是错的。

情绪本身并没有问题,也没有绝对的好坏,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的,从来不是强制性的平和,而是面对和解决情绪的能力。

而学会解决情绪,就必须要看到情绪。

这一点来看,我们偶尔的发脾气就像是企业面临的危机,它可能会造成重创,但也一样可能转危为机。

如何与孩子沟通

当情绪失控,我们会内疚、担心、自责,不只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更害怕由此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

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

儿童会经历4个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其中,2-7岁为第二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该阶段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这并不是说2-7岁的孩子最自私,而是他们仅仅通过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能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比如,我们会看到,有些家庭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就会好好学习,或者表现很乖。

这是因为当孩子看到父母的冲突,就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导致了父母的冲突,如果自己学习好,表现乖,父母就不会吵架了。

孩子无法体会父母的感受,仅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只能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自己。

回到自己的情绪化方面,当我们发脾气时,确实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但我们最需要解决的,不是压抑自己情绪,隐藏自己的问题,而是避免孩子自我归因,将其他人的坏情绪引申为“都是自己的错”,进而产生自我否定。

要想做到这些,父母需要做的是坦诚,如实沟通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情绪有来源,但不是他自己。

具体该如何做呢?

以我自己为例,每一次情绪爆发之后,当我平静下来,在孩子也愿意接受的情况下,我都会跟孩子谈一谈。

首先,我会跟孩子诚恳地道歉。

告诉她,我没控制好情绪,小怪兽又跑出来了,让她不舒服了,对不起。

接下来,我会如实描述,自己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自己不能控制。

这些都是基于对自己的接纳以及对情绪背后潜藏认知的挖掘才得出的结果,即使有时涉及以往的经历,我也会如实描述,告诉她,刚才什么样的场景勾起了我怎样的感受,让我产生了怎样的反应。

我还会把自己学到的对自己剥离其他人情绪影响有用的知识告诉她。

比如,我曾经跟她说,每一个人生气的时候,其实都不只是因为当下的一些事情,而是因为自己还不能处理好很多过去的问题,才让今天发生的一点小事,就能引起这么大的情绪。

坦诚和真实,不只是在孩子面前卸下坚强和稳定的伪装,让孩子知道,人可以脆弱,可以面对问题,也一样可以解决问题;

更是让孩子知道,别人的情绪有来源,那是属于他自己的课题,跟自己的好坏无关。

这也正是皮亚杰理论中,第三阶段的特征——去自我中心。

当孩子理解了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打破了凡事都要自我归因,就为进入下一个认知发展阶段做好了准备,也为建立稳定自我奠定了基础。

而只有稳定的自我,才能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拒绝被PUA,活出自己的样子。

就像前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出门,孩子看到有人大发脾气,她跟我说,他还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那一刻,我知道,以后不只是我,任何人的情绪化,都很难让她怀疑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探讨解决方法

前几天,因为写字桌上乱七八糟,我又一次发了火。

我一边收拾桌子一边大声训斥孩子,东西拿了不知道归位!说了多少遍不要在写字的桌子上吃东西!这桌子乱成这样你能写作业?

整个输出的过程,我其实内心非常清楚,我肯定不是因为孩子没收拾好桌子这件事感到愤怒,但当时我也没想明白自己到底是为啥,于是不负责任地又发了顿火。

临睡前,我们躺在床上,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问她,你觉得下次我想发脾气的时候怎么做你会好受一些呢?

她跟我说,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自己安静一会,比如自己回房间呆一会,等平静了再出来。

她还说,自己练琴练得很烦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

我问她还有其他方法吗?她说,可以吃点东西,出去走走什么的。

我说,谢谢你的建议,那我下一次觉得情绪不好,我会告诉你,我需要单独呆一会,等我好了再来找你。

她说,可以。

这样和孩子探讨解决情绪问题的办法,其实不是第一次。但以前,大部分时候是针对孩子出现情绪时,跟孩子沟通她可以怎么做,很少让她给我提建议

比如,以前她出现情绪时,我们会通过复盘,一起想一想为什么有情绪,自己感受是什么,以及在处理情绪问题过程中,有哪些做法让她觉得好一些;

有时,我们也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她的喜好,给她一些建议,问问她是否要吃点东西,或者玩一会游戏。但是否采纳建议,取决于她自己。

这次沟通,让我发现,以前的努力没有白费,孩子有了自己处理情绪的方法,而且能够总结出来,作为给别人的建议,这一点让我非常欣喜。

我们一直在说,情绪没有好坏,行为才有。

教会孩子以适当的方式处理自己和他人情绪,不只是说教和讲道理,更是在每一次面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时,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才能让孩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法则。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要感谢那个情绪化的自己,是她创造了机会,给了自己和孩子更多成长的可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要感谢自己。

情绪化没有错,敏感易怒也没有错。

同样的,也要看到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性格——但家长们总是有希望自己孩子有个性,有希望孩子像“别人家的孩子”,这本身就是相悖的。

当然了,也许你面临的问题是:道理都懂,但不会处理实际矛盾

没关系!在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从孩子心理,到亲子教养,到自我成长,你都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深度的交流!

作者 | VIVI

6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