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教育部《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结束了意见征求,“双减”之后,这份在除夕前夜面世的征求意见稿,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和热议。这份征求意见稿背后,到底透露出了怎样的信息?到底哪些算合理培训需求,又该如何来满足呢?
上周五,教育部《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期。条例在第一条就开宗明义:“规范校外培训活动,提高校外培训质量,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教育需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专家看来,新规其实对于教育培训行业既非完全开放,也非再度收紧,而是要去依法推进,规范整个市场。
董圣足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
“其实是给予了非学科类素质类的培训机构一个合法的申报的程序,将来这一块只要达到基本的行业设置标准 我们觉得还是应批尽批,能批快批,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更加多元个性的需求。”
事实上,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淡化学科培训的大背景下,不少教育培训机构,早早就开始了转型调整。
“想做一个可以送外卖、可以送快递,自己在家里就能买到的无人机。”
“我想做一个自动的寻书书架,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查找自己想看的书。”
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自于一群六年级的中学生,教培机构的理化老师们带着孩子们玩激光切割机,制作小小卡丁车,激发他们的创新启蒙。
刘清源 某教培机构产品与教学管理中心总经理
“过去对于物理化学老师的要求,就是做题做题,告诉学生题目怎么做,但是现在物理老师都是动手达人。”
除了推出大量素质类课程,不少机构还尝试拓展多方向的业务。
张桑梅子 某教培机构项目负责人
“让孩子在收藏、观察、动手实验的过程当中,爱上科学、爱上探究。”
杨勤 某教培机构副总裁兼中学生事业部总经理
“往素质类方向去转型,也拓展了其他的业务,比如说在大学生 或者在职业教育这些有了新的发展。”
除了培训机构的转型,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鼓励支持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场所开展校外培训。
盛琴娟 静安区文化馆馆长盛琴娟对此称
“我们引进了摄影艺术的公益展览,同时还有周末美育的课程,比如动手的、益智的、街舞动起来的都有,让小朋友有更多的接受美育教育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条例的征求意见稿后,还附了一份起草说明,其中特别提到,在推进依法管理的同时,要“正视家长的合理培训需求”。其实,沪上各中小学也在积极探索,从课堂到课后服务,针对学生的需求,来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减轻孩子们的额外培训负担。
求真中学里,就引入了黑科技,每个孩子会在平板上收到老师推送的练习,但每个人的内容各不相同。老师力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推送不同难度,不同阶段的一些资源。”而学生们也觉得这样很好:“语文数学英语软件都会有,整理出错题本,以便我更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还为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后服务”时段进行查漏补缺,通过提升教育的优质均衡,从本质上让孩子们回归校园。
陈明宏 上海市求真中学校长、求真北校校长
“集团化办学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各成员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知根知底,知道他缺什么补什么,补得非常高效,政策落地让‘双减’落地更加有空间、有时间、也更加合法、合理。”
专家指出,未来对于校外培训的监管,执行过程将更有法可依,而条例的征求意见,也透露出了一个明确信息,“双减”正成为教育领域的“长久之计”。
董圣足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
“双减当中,各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要上升到法规的高度,这就会强化刚性,在执行当中更有力度了。”
记者丨朱齐越 林羡德
编辑丨由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