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真的能给孩子兜底儿吗?

兜  底

昨天早晨,一帮老姐妹聊起北京的房市,很不开心。如果早两年卖,可能比现在多200万,问题是现在降了200万,也还卖不动。

大家各种叹息,说自己不会投资,没有魄力,当时如果卖了,再过两年抄底大平层,不是美死了。

当时如果如果……

现在如何如何……

我半安慰半嘲讽:卖不动就放那儿呗,多200万少200万的,也没见你们亏着嘴儿,一个个吃得胖成球。

假如说真那么敏锐,高点卖低点买,咱们都巴菲特了是吧,就算赶巧当时卖了房子,现在这钱干点啥呢?股市?理财?古人说得好啊:

你不理财,财不离开你。

这年头,投啥都不好说哇,你说黄金?妈呀,下得去手吗?当中国大妈都买黄金的时候,我觉得真不敢买,就这么着吧。

其实人到中年,许是岁数大了,又或者在海淀待久了,就感觉根本没有什么物欲。这些年来,逐渐对各种名牌祛魅了,穿啥还不一样?背啥包害能有啥区别?

过去的人喜欢好车,羡慕名牌,现在就觉得都没啥P用。出门打车比自己开车省心,到了景区、医院、学校门口也不用怕不好停。

然后慢慢又发现,小电动车、公交车、地铁,各有各的好,有的灵活,有的能看风景,有的保证时间,手机导航一开,哪儿都能找到。

所以,如今于这大都市,所剩不多的欲望和钱,都在吃上了。天天躺那儿拿起手机,就想买吃买喝,不像过去购物不方便,宅人想想还得去菜市场就算了,越躺越瘦。

现在是躺吃躺胖。

再一个开支就是孩子的教育,“精神海淀人”父母给孩子投资是绝对不眨眼睛的,只要孩子愿意学,多少钱都掏。

有的人觉得不值,来回算账,说鸡娃投入了这么多钱,培训班+学费+留学花销等等……最后孩子上了班,工资八千,根本赚不回来你投入的钱。

引申开来就是鸡娃不如鸡自己,多给孩子挣点钱,攒点家底儿,用自己的努力换取孩子未来的躺平。

我有个朋友说得更极端,爱女心切,说将来不想让孩子工作了,啥啥职业都这么累这么卷这么摧残人性,如今公务员医生律师银行老师……曾经令人艳羡的职业,现在都不好干,不如爹妈养着。

我说看这么透那你还辛辛苦苦上啥班,她说就是要用自己的辛苦换孩子的轻松,不爱学习不学了,一家人就这么一个娃,房子、钱都是她的,高高兴兴玩一辈子也不错。

我给她兜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挺伟大。极卷的时代中,慢慢这种想法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工作,不进入社会,随心所欲,幸福生活,当爹妈的和孩子本人只要都想得开,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那么问题只剩一个:你真兜得了底吗?

我记得八十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时候,很多电视剧里会提及一个“万元户”的概念。那时候有一万元的家庭,已经是豪富之家。

再后来,“息爷”横行,如果有一大笔钱存在银行,那么就可以不工作了,光靠吃利息就过得很滋润。

慢慢的这标准就上去了,十万不太够看了,几十万听着仍然很吓人。2005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家有个邻居老太太,当年家里老宅在朝阳公园处,拆迁时补了70多万。

她当时掂量了一下,决定不买房,以当时的房价,在附近买一套大房子也就四五十万。她决定租房子住,剩下的拿来花,觉得养老绝对没问题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那70万,连租房带养老……显然是不够的。而如果当时买了房子,即使现在跌成这样,也有500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夏洛特烦恼》里沈腾穿越回去,告诉大春赶紧买房。随着房价的飙升,这些年来我们也渐渐笃信之,有房子就有躺平的资本了,再理理财,也算财富自由,能给孩子兜底。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然而以时代变化之迅速莫测,还算熟悉历史的我确实认为,爹妈做到哪一步,也不敢说能给孩子兜底儿。

改革开放到现在才四十多年,孩子一辈子还长着呢,你攒那点钱现在买小龙虾买蓝莓自由,就敢说能管孩子一辈子?

想想八十年代的“万元户”吧。

反正我是挺佩服扬言能给孩子兜底的,也许是不知道人家到底有多少家底,也许人家的收入说出来可以吓我一个跟头,但我还是坚持认为,作为中年人,我们兜不了孩子的一生。

就算前半生能靠父母,后半生也得靠自己,高开低走,先享福后吃苦,不是啥好的蓝图。

说像欧美那种,几辈子的贵族、富有家族,靠着老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研究艺术、文学、科学,也就只能是想想吧。

咱那两套高层房子(房贷还没还完,物业也越来越不负责)+几个存折,就别老想着给孩子“兜底”了,能给孩子开个局,给自己的老年生活兜个底都不错不错的了。

中国人来说,能长长久久留给孩子的,我觉得不是房子,也不是钱,只能是:

知识,能力,习惯,以及稳定的情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 | 网络截图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