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五一小长假你们出门了吗?听说北京和杭州的景区都挤爆了。
这个假期,我和孩子就在附近走走(非景区都很空),其他时间用来学习和阅读。
今天我看的,是吴军老师的新书《卓越》。
我是吴军的忠诚读者,以前给大家推荐过他的《见识》《态度》《给孩子的数学课》。两年前还通过一个机会认识了吴军老师,与他长聊过孩子的数学教育和通识教育。(访谈记录见文末相关阅读)。
吴军老师一直很关心教育,这与他是两个女孩父亲也有关系,以前几乎每本书也或多或少会涉及到教育内容。这本《卓越》整本书都在聊教育,从教育基础理论和底层逻辑出发,分享他对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有理有据,可圈可点。
比如,他提到柏拉图《理想国》一书里的“洞穴寓言”——大致讲的是人们因为受限被困在洞穴里,错把扭曲的影子当成是真实世界,而走出洞穴的人才能看到真相。
其实当一个人走出洞穴,就是受到了教育。教育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从蒙昧昏暗走向文明开化,使人明理,看到世界真相。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受教育程度不能仅仅拿学历衡量,高学历却不明基本事理,感觉书也仿佛白读了。
哲学家就是厉害,洞穴理论在互联网时代也很适用。网上充斥着海量信息,但最流行的往往不是善知识真知识,而是一知半解对于现实的扭曲,甚至是错误和有害的信息。
所以如果真正想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我和吴军老师的建议是一样的,找基础理论的书来看,掌握基本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道听途说。
比如投资,不是说不能听专家的,我的建议是至少先看三本书: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财务管理学》(可以是人民大学出版社的)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了解经济学财务学投资心理等基本理论后,自己再上手用点小资金市场上实操一下,然后再去听专家讲的,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否则很容易应验一句话:凭运气赚来的,凭实力全输掉。
吴军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是他专长的人工智能领域:
今天大部分非专业人士对人工智能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很多人要么迷恋人工智能,要么担心被人工智能控制。他们不知道哪些问题人工智能解决不了,哪些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做得更好。这并不是因为那些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教育。
在教育基本目的之上,每个家庭还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对于中下层的家庭来说,通过教育获取谋生手段,可以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目标。等条件提升了,再慢慢实现更高层的目标:增加影响力,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实在获取谋生手段方面,一些大学还真不如职业学校。念了985211却抱怨找不到对口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开始就想错了:上名校并不等于职业培训,而是提升孩子的天花板,让孩子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后劲。
很多数据表明,学历只在一个人工作最初5年内产生作用,之后就要看他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以及人际沟通的能力。如果名校毕业生在职业技能上并不比普通学校毕业生强,在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上又没有什么优势,那么就会泯然众人。
如果在心态上再抱着名校的包袱,对自己期许过高(用人单位也可能会对名校毕业生有更高期许),那真有可能还不如一个学历低一点的人过得自洽快乐。
人生是很长的。所以,从教育目的来看,不能忘了初心,为了学历忽略成长过程,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从教育目标来看,上一个别人眼中的好大学,不如选择一个更适合孩子个性和家庭教育目标的学校。
书刚看了一半,做了几段摘抄和大家分享。
培养一个好孩子,在智力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善和好奇心。
如果一个人把教育的目的理解为获得可以炫耀的学历,那么在获得学历之后,他所接受的教育也就终止了。如果很多人都这么想,在获得学历之前一定会严重内卷。
世界上的失败者有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成功者都有一定的共性——在别人都随波逐流、判断不清形势时,他们有超出常人的见识;在别人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时,他们能做到。这些共性是教育本身所给予的,与名校和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教育原本的目的,简单地把它等同于升学和考试,因而我们更需要回归教育本身。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出发,再往深想一步,就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被很多大学奉为校训的话——知识使人自由。在这个寓意下,洞穴中那个挣脱了锁链的人获得了自由——不仅是人身自由,还有思想上的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使人获得自由。
到我这个岁数,我发现自己从教育中获益最大的,是教育让我变得更有弹性和底气,给了我不随波逐流的勇气和自由。包括:敢于拒绝体制,敢于放弃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人到中年仍主动选择归零,重新起步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不是,学历越高学的越多,选择却越来越受限制,思想也越来越受束缚,道路越走越窄——那就是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其实我们让孩子获得好的教育,也是想让孩子获得更大的自由,包括选择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