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教师招聘采用聘用制导致少人报考,从而不得不取消及减少部分岗位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发大众热议。
事情起因是,今年4月份,厦门市翔安区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其中写明“本次招聘的教师实行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住房货币化补贴等方面均参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管理,按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同等标准执行。”十多天后,厦门市翔安区教育局发布关于公开招聘骨干教师(2024年4月)取消及减少部分岗位的通告,解释称“资格初审通过人数与岗位拟聘人数的比例达不到3:1的,原则上应减少该岗位拟招聘人数或取消该岗位招聘”。
据统计,此次共计取消了11个岗位的招聘,减少了6个岗位的招聘。一时间,“公办中小学教师招聘没有编制”的话题引起讨论。不少网友担忧,“教师工作钱少活多,一旦打破铁饭碗,变成临时工,将会导致报考的人数大大减少,优质师资流失。”
其实大众的担心是多余的,就算教师铁饭碗编制被取消,也不会带来什么影响,教师热也不会遇冷。因为取消公办中小学老师编制不是可不可行,而是已经发生。别说中小学老师没有编制,就是很多地方高等院校新入职教师,也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事业编制。实际意义上他们都是合同制的“临时工”。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其中指出,优化教职工编制配置。切实落实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有关政策精神,在总量内盘活用好现有事业编制资源,按照标准及时核定教职工编制,优先满足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各地要坚持创新管理,综合需求变化情况,加强人员和编制的动态调整,不断提高使用效益。
其实这份计划说的很委婉,但是重点部分就是现有教师编总量不会增加,但是又要满足各地发展需要。然而,在中国的二线以上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对于居民子女上学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上学需求,城市只能不停地新建全新的中小学。学校有了,那就得有老师,但是这样城市里的教师编制,并没有因为学校的增加而变多。
批建一所学校容易,但新增编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编制配置涉及教育、编办、财政、人社等多部门,各部门所遵循的政策逻辑难以统一,控编与用编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
为了解决编制不足和用工需求,各地都开始招聘“临时工”以解决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备案员额管理和参照事业单位聘任制等新型用工方式也应运而生。从这些名称之中,就知道这些岗位并不是正儿八经的编制。这也就是事业单位改革之中常见的策略,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已有的编制不再增加,慢慢消化;新人一刀切的全部采取新政策,那就是参聘制。
近期网上热议的厦门教师编遇冷,是因为报名的主体是优秀教师,而这些优秀教师之中,不少是有教师编身份的。让他们放弃编制,又不给提升待遇,仅仅一个骨干教师名头,并不足以支撑大家报名的热情。其本质就是目前老人不愿放弃编制,新人不符报名条件,最后出现青黄不接,无人报名的现象。
事业单位聘用制前面多了参照二字,那就意味着这个岗位的含铁量降低。就像每年公务员考试里,有正儿八经的行政编,还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可是报名热度是老百姓用脚投票,参公单位的受欢迎程度远小于行政编。公务员岗位多了个参照,报考人数都会少了一大截,更不要说教师编制了。
但不论教师编有没有事业单位身份,都和普通大学生考录的新教师的热情完全没有关系,并不是现在年轻人看见没有编制的教师就不报名了。有没有铁饭碗的编制,都不影响现在年轻的大学生加入教师队伍之中。实在是因为这次的招考条件要求太苛刻,符合条件的人不爱搭理这场考试罢了。这些苛刻的条件隐藏在基本条件的第八条,附件1中。
厦门教师招聘这个附件1里有几个苛刻条件,具体情况是:
1.具备地市级学科带头人及以上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或教学名师或拔尖人才或专家型教师)称号(含培养对象)。
2.个人主持完成过市级及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3.具备三年及以上教育教学经历且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或(新)五项基本功比赛或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或优质课比赛,获得市级二等奖及以上。
4.具备副高及以上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及以下。
5.已认定的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已认定的副高级教师且获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类表彰,年龄可放宽至50周岁及以下。
这里的每一条,其实都是针对资深教师来说的。我们重点看前三条,这里面对于骨干教师的要求非常具体,要么是学科带头人,要么获得市级二等奖以上荣誉。
熟知中小学教育的朋友应该明白,拥有这些荣誉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光需要实力,还需要岁月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获得这些头衔的老师,哪个不是学校里的香饽饽,哪个不是教龄较长的资深教师?
这些头衔,哪个是小年轻老师可以轻松获得的?所以才会有第四和第五两个年龄放宽。因为这些条件达成的难度太高了,只能放低年龄要求。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45岁的中年教师A,是某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符合此次招聘条件。A教师25岁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上班已经20年了。20年前可没有什么参聘教师编,他一上班就是铁饭碗的教师编。别说20年前了,就10年前,中国的这些二线以上城市的公立学校的教师,也没听说几个是没有编制的。
对于A老师来说,去当骨干教师待遇并不提高,却要把自己的身份变成参聘制,饭碗的含铁量突然变低了,一般人都不会选择去报名。没有更好的发展,更广阔的平台,谁选择离开?肯定在原来的学校一直呆下去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现在有个30岁的青年教师C,他非常想成为这次的骨干教师。因为他25岁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上班的那一天起,他就是参聘制的教师,身份没有变,还能成为骨干教师,这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是问题来了,他的资历和条件,并不符合这次的招聘。
所以A和C两人,都不会报名这次的招聘。
对于教师来说,吸引他们的就是两点:
A更稳定,并且发展平台更好的地方;
B更高的待遇。
待遇和稳定,两种总要占一个,总不能一个也不没有。这次遇冷的骨干教师岗位,待遇上和事业编教师没有区别,也就是没有任何提升,身份上直接变成没有编制的劳务派遣工。哪一个老职工会选择这样的岗位呢?
但是现在年轻的大学生完全就不是这个情况,他们面临的就业环境,是教育局招聘的时候就直接明确告知,招聘的岗位是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对于年轻的新老师来说,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想要成为大城市的中小学老师,就要接受没有编制的现实。
像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公立中小学教师新入职职工几乎都是备案制和参聘制。即便如此,这样的岗位依然趋之若鹜。重点中小学老师的学历早就已经卷到了名校博士,普通一点的中小学才会把学历放宽到硕士。就连笔者所在的二线城市——大连,十年前,教师招聘就几乎清一色研究生学历,重点小学的新入职老师几乎都是六大师范院校研究生毕业。
可是随着教育系统事业编改革,以后的编制越来越少,甚至逐渐都是参照事业编管理的时候,像厦门这样的所谓遇冷事件,就会消失。大家所谓的担心教师没有编制,教师热会熄火,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据教育部消息,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17.2万人次,跃升至2022年的1144.2万人次,10年间翻了66倍。教师资格证是进入幼儿园和中小学及各类教育机构的敲门砖。“教资热”的背后其实就是是“教师热”。因为教师依然是当下最抢手的职业。不论有没有编制,中国的年轻人依然选择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因为教师属于稳定的中产阶级,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是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