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AI,人工翻译还有多久会退场?我们和从业者聊了聊

本文作者:小镇轻年

本文编辑:小陈

AI工具在当下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部分行业前景的担忧——尤其是文科领域。

随着AI功能的不断迭代、应用范围的扩大,一些观点认为,文科专业所依赖的语言表达、文本生成等能力,正逐渐被AI技术所逼近、甚至替代。

我们和翻译行业从业者CC聊了聊。她有着7年翻译工作经验,主要从事漫画和游戏的剧情文本、采访文章以及视频和音频等内容的中文-日语翻译工作。让我们来看看在“行内人”的认知下,AI时代的翻译行业现状如何?AI冲击下,翻译行业将何去何从呢? 

01

技术局限:当下AI工具尚存优化空间

笔者曾见过一个评论,将文科教授们的宣讲喻为“堂吉诃德面对大风车”,空抱着“骑士精神”单枪匹马向着庞大而冰冷的机械冲锋,在无能狂怒之后只能自我申辩、自娱自乐。这一比喻虽显尖锐,却也折射出某种普遍存在的焦虑。

而在诸多文科行业中,翻译行业由于较强的工具属性,似乎首当其冲。尽管在AI翻译工具大规模普及之前,互联网上早已存在各类电子词典和机器翻译软件。而当更理解语言逻辑、响应更迅捷的AI登场后,人们不禁要问:翻译工作留给从业者的“余地”究竟还有多少?

“如果AI是大风车,那为什么一定要做堂吉诃德,而不是用大风车磨麦子的磨坊主?”在听到笔者提到的“堂吉诃德”比喻后,CC这样回答我。

“AI确实是一个可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效率的工具,但是我并不认为翻译行业可以被AI完全取代。”

CC首先向我们分享了她对现有的AI翻译工具的使用体验。“我自己在工作中曾经尝试过很多AI工具(包括付费工具),但认为体验感都欠佳。”也就是说,至少在目前还尚且没有出现可以完全取代人工翻译的AI工具,在硬件技术方面,AI尚存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

CC说,AI对于翻译内容中需要结合前后文进行理解的部分,暂时还不能像人类那样准确,翻译出来的内容经常会显示上下文有冲突的部分。

而且,在翻译工作中,遇到的文本类型往往是多样化的。AI最为擅长的则是书面性较强、语法较为严谨的正式文本,对于较口语化的表述,AI翻译经常会“词不达意”,甚至胡言乱语——把口语化的单词用AI所认为的近似单词的意思来翻译,或直接粗暴的理解为输入文本的错漏,其所得出的结果自然谬之千里。

并且以上都还只是文本类翻译需要突破的技术问题,视频和音频翻译需要突破的技术问题则更加明显。哪怕是大家都用官方标准语言,每个人的口音也会有略微的区别,AI自动识别的难度非常大。“电视剧/电影可能会好一些,但目前个人直播和个人电台的音频识别还是主要靠人工来完成。”

更不用说实时性、个性化更强的口译工作。在目前的国际会议、跨国交流中,仍然是翻译们的主场。AI虽然有着强大的技术力,但在涉及到交际的翻译工作上,还是人工翻译的主场。至少在目前,AI还不能实现翻译行业的“全覆盖”;而所谓的“翻译行业将首个被AI淘汰”的说法,更是外行们的杞人忧天。

“当然,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根据数据库扩大和AI学习进阶,我相信未来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善。” 有人会认为硬件技术缺陷可能随着AI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被逐渐弥补,CC也不否认这一点。但她认为,在翻译领域,还有一些AI无论如何都无法替代译者的部分

02

意境感知:AI永远无法替代的人工翻译

CC说:“就像同一本书的不同的译本,大家会有认为翻译极佳和翻译一般的。翻译从来不是将一个单词替换为另一个单词的简单工作。”

2019年曾上线过一部纪录片,叫做《但是还有书籍》。片中一节所讲的正是《百年孤独》译者范晔的故事。片中呈现,一部好的翻译作品,不仅需要译者准确把握全书基调、了解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还需要“试图捕捉马尔克斯创作时的感觉”。换言之,还原原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境,才是译者工作的核心与使命。

“比较基础的,在文艺作品里,一句话可以表现出被塑造人物的口癖、性格、所处的大环境等等,这些都需要译者来做细致的处理。”

随着“二次元”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像CC这样从事中日互译的翻译人的日常工作中,日本动漫与游戏作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这类作品往往追求夸张的剧情表现,会用相对浮夸的台词、个性鲜明的角色来调动观众的情绪。对于读者来说,若翻译只进行文本直译,则容易因为表述过于戏剧化而出现“母语羞耻”。而在翻译时,CC则需要在保留作品风格的基础上,翻译出生活化、读者不尴尬的内容。

例如,日语会使用一些无实意的助词音节。而这些助词音节,常常作为角色的口癖或者语言习惯,从侧面刻画着角色与剧情。

以“ですわ”为例,往往出身名门、教养良好的女性角色会在每句结尾使用这一表述,但在中文语境中却难以找到类似的语言习惯。若简单替换为中文语气词“啊”“哇”之类,未免生硬;但直接将之略去,又让原语境下的性格特点大打折扣。这种时刻,就十分考验翻译者的专业能力。

03

AI是工具,而非“代工者”

“我个人在翻译的时候,理解原本文字的内容并不怎么费时间。需要花大部分时间去做的,是斟酌翻译出来的文本需要怎么用词”,CC说。

当然很多时候,创作者会为文字赋予“言外之意”,而不同语言又有其独特的风韵与美感。而译者则需要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同时,揣测作者的意图,并用翻译的语言重新表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本身是一种“再创作”,而“意会—斟酌—表达”的过程显然是AI无法进行的。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翻译或是直接生成的文本,AI总是带有浓浓的“人机感”“预制味儿”。其翻译出的结果,就像是“错、错、错”“莫、莫、莫”被直接翻译成“wrong, wrong, wrong”“no, no, no”——不能说有误,却味同嚼蜡、意境全无。

严复在《天演论》中说,翻译要“信、雅、达”,而这三个标准也成了往后众多翻译者所追求的风格。具体来说,“信雅达”分别是指,译文要忠实原文(信)、通顺明白(雅)、选词得体(达)。AI本质上是大语言模型,或许能达到“信、达”,却在“雅”上难以做细腻的处理。

CC说:“在一段文本中,微小的、对人物塑造的点,由剧情连成线,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一定会加入译者个人的理解,翻译出有情感的、译者认为更加贴近原本作品的内容。这是AI难以做到的。”

那么作为一个翻译人,AI工具的真正适合的使用场景是怎样的呢?

“当我卡壳的时候,我会向AI大概描述我想要表达的内容,然后让AI提供五个以上的表达方式供我参考。”在CC的日常工作中,AI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代工者”,而更像是一个实用工具。

就像在文章一开始所提到的堂吉诃德与大风车的比喻,CC从来不认为应该将AI与翻译行业,乃至整个文科行业看作一种“竞争敌对”的关系。相反,应该怀着积极拥抱、学习的心态,将其作为翻译工作的技术支持

至少从现在来看,无论翻译还是其他文科行业,都难以被擅长“计算”与“模拟”的AI所替代。AI让我们看懂“未来已来”,但盲目地悲观并不可取。主动迎接技术革新,并同时坚守对艺术与审美的热忱——或许,这才是文科领域真正值得期待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