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26次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每一年诺贝尔奖的公布,都在国人心中激起涟漪。

10月6日,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202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至此,日本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人数已攀升至26人。

特别是,2000年以来,日本已经有21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奖者(含三名美籍),进入井喷期。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言犹在耳,一晃20年过去了。翘望诺奖又一年!

分析普遍认为,日本频频收获诺奖跟第三次教育改革关系甚大。

自上世纪70年代始,日本政府察觉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而科技发展的本质是教育质量的提升。

1971年发布纲领性改革文件,重视四点:

一是提倡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二是注重个性化学习。重视个性化发展、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是强调教育的国际化。深刻领会本国传统文化,同时接触外国的多样文化、新思维和新模式。

四是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

诺奖平均得奖年限是28.7年,这就跟该国目前“井喷式”获奖态势构成了因果关联。

日本拿这么多诺贝尔奖,背后的教育启示令我们深思。

一是高度普及的公平化教育。

日本以“重视基础教育公平性”而著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所有公立学校的教学楼、体育馆、游泳馆和操场等基础设施都是按照统一标准建造的。

教师每六年、校长每五年就要轮岗,保证所有的公立学校师资水平相近,老百姓没有了择校冲动。

矛盾少了,心平了,教与学就好了。

二是有较大自由的教学空间。

在大纲的基础上,基础教育教师可开展因地制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

学生课外活动丰富,每个学生都要进一个体育俱乐部,一般冬季1.5小时、夏季2.5小时,周六则是全天,几乎所有教师都参与指导课外俱乐部活动。

全国高中棒球赛、全国学生与儿童发明展等活动成为全体国民关心的盛事。这与我们全民聚焦考试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亲近自然、热爱阅读、培养自立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也是值得称道的共性经验。

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认为自己获奖是“阴差阳错”,不过是满足自己好奇心的路上,顺便完成的一件事情。

因为他小时候因为常常在海边玩,看到会发光的水母觉得非常有趣和好奇,自己研究了二十多万只水母从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希望解答一个童年的困惑。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曾尖锐批评东亚教育体系,称其“是浪费时间”。

他不仅抨击了日本的专利制度,还将矛头指向了整个东亚教育体系,认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

诺贝尔奖非常青睐“叛逆”型人才,而这正是我们教育体系中最缺乏的特质。

中村修二则强调,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而不是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应试中。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格拉布认为,中国学者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们过于循规蹈矩。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免疫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也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有时不要循规蹈矩地思考问题。

有专业机构研究了几十位诺奖获得者,他们的共同特征包括:

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具有反潮流精神。

在我国,江苏教育是走在前列的,但也卷入了分数的大潮中。

层层下压,高中要出成绩,初中先出成绩,小学必须也出成绩。

苏南某小学校长说,现在上面抓得紧了,四年级以上每周组织考一次试;还设立了创新班,不同学校还要相互比一比分数,理由是“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短期来看,家长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抢到了稀缺的学校资源;

从长远来看,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高校青年教师的处境,恰如基础教育阶段的延伸:压力传导,恶性循环。

2025年尚未结束,截止9月22日,已有68位中青年学者(31至60岁)离世,平均年龄47.4岁。而未被公开的个案可能更多。

“教学和科研压力”“熬夜”“加班”是所有案例文本资料中频繁提及的词汇。

当留下或者晋升的名额极其有限时,每个人并不是和固定的标准赛跑,而是要彼此“卷”赢对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奖,只是一种现象级。

她1972年拿到青蒿素结晶,直到2011年获拉斯克奖前,没有“973”“863”“杰青”“长江”等等这些帽子,也没发过一篇CNS。

在今天这套体系里,屠呦呦大概率连副高都评不上。

一个评论刺痛人心,却精准刻画了当前教育链的恶性循环:

“我们的学生,在小学时失去睡眠,在中学时失去快乐,在大学时失去梦想,最终在职场中失去创造力。”

正如中村修二所言,教育不是一场从起点就知终点的机械跑道,而应是一片让每个灵魂自由生长的原野。

当分数至上、论文至上的评价体系不被摒弃,任何改革只是缝缝补补的形式主义。

一句话:我们的孩子不是不能得诺奖,而是死在了通往诺奖的路上。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